(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於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后專用的自稱。(20)著(zhuó,灼):附著,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無”諡(shì,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號。(23)行(舊讀xìng,性):品行,事蹟。(24)無謂:沒有意義。(25)以計數:由此計算。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賀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⑤,數以六為紀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輿六尺⑧,六尺為步⑨,乘六馬⑩。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而復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夏、商、週三個朝代始別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性。傳:次第。②從所不勝:取周德抵不過的屬性,即水德。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徵)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歲首,以此表示受命於天。周以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④朔:陰曆每月初一。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的旗。節:符節,使者所持的憑證。上黑:崇尚黑色。上:同“尚”,崇尚。五行說以黑色象徵水德。⑥數以六為紀:意思是數字的成數以六為極點。紀,極,終。按:數字一般是起於一,終於十,秦改為終於六,是因為秦屬水德,水主陰,而《易》卦中的陰爻(yáo,遙。符號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一說:按五行相生相剋的序數,水克火序數為六。⑦法冠:御史所戴之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以此賜給御史,稱法冠。後來漢使節、執法者也戴此冠。⑧輿:車。六尺:指兩輪間的距離。⑨步:古以兩舉足以步,即今所謂兩步,作為長度單位,秦代以六尺為一步。⑩乘六馬:一輛車駕六匹馬。(11)戾(lì,厲)深:嚴厲,狠毒。(12)刻削:刻薄。(13)合五德之數:這是說秦嚴法毋仁合於五行規律。秦以水德,水為陰,陰主殺。數,命數、規律。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①。請立諸子,唯上幸許②。”始皇下其議於群臣③,群臣皆以為便④,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⑤,相攻擊如仇讎⑥,諸侯更相誅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⑧,甚足易制⑨。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⑩。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11),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12)。”
①填:同“鎮”。鎮壓,安定。②唯:希望,敬詞。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詞,可譯為絡予寵幸。③下:交下。議:建議。④便:有利,合適。⑤後屬:後裔,後代。⑥仇讎(chóu,仇):仇敵。⑦更相:互相。⑧公:公家的。⑨足:可以,能夠。⑩術:方法,手段。(11)樹兵:意思是挑起戰爭。(12)是:對,正確。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