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 (第4/5頁)

據文意,“聖”字前疑當有“為”字。

有:通“又”。

立:獨立,有主見。指符合禮的規範。

天命:指天道執行之精理。

耳順:一聽到別人說的話,就能辨明是非真假。引文參見《論語·為政》。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孔子四十歲時,子貢才九歲,王充認為子貢回答太宰問題時,正是孔子三十或四十歲時,這個推算是不正確的。

【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子是個聖人吧?他怎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說:“這本來是上天讓他將成為聖人,又使他這麼多才多藝的。”將,就是將要的意思。子貢不說已經是聖人,而說將要成為聖人,是他認為孔子當時還沒有成為聖人的緣故。成為聖人和成為賢人一樣,要修養磨鍊自己的操行,操行還沒有磨鍊成功的時候,那隻能說是將要成為賢人。現在子貢說孔子將要成為聖人,是因為聖人是可以做到的緣故。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業,三十歲言行合於禮,四十歲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到別人說的話,就能辨明是非真假。”從“知天命”到“耳順”,學習有了成就,智慧更加通達,這是成了聖人的驗證。還沒有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就不能“知天命”,達到“耳順”的程度,所以就稱之為將要。當子貢回答太宰的問話時,大概是孔子三四十歲的時候吧。

【原文】

79·24魏昭王問于田詘,曰:“寡人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之乎?”田詘對曰:“臣之所學也。”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乎?”田詘曰:“未有功而知其聖者,堯之知舜也;待其有功而後知其聖者,市人之知舜也。今詘未有功,而王問詘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乎?”夫聖可學為,故田詘謂之易。如卓與人殊,稟天性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田詘之言“為易聖”,未必能成。田詘之言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學”,蓋其實也。

【註釋】

魏昭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名遫(sù速):公元前295~前277年在位。田詘(qū屈):人名,生平不詳。

東宮:太子住的地方。

市人:指一般人。

敢問:謙詞,自言冒昧,大膽地問。這段話參見《呂氏春秋·審應》。易聖:按文意當為“聖易”。上文作“為聖易”。

【譯文】

魏昭王向田詘問道:“我做太子的時候。聽說先生有這樣的議論,說‘做聖人容易’,有這回事嗎?”田詘回答說:“聖人是我所要學著去做到的。”昭王問:“這麼說先生是聖人嗎?”田詘說:“沒有作出功績之前就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堯對舜的認識;等到有了功績之後才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一般人對舜的認識。現在我還沒有什麼功績,而王就問我‘你是聖人嗎?’敢問大王你也是堯一樣的聖人嗎?”聖人是可能透過學習做到的,所以田詘說做聖人容易。如果聖人卓絕得與一般人大不一樣,是稟受天性自然生成的,那怎麼能學呢?學習做聖人又怎麼能成功呢?田詘說的“做聖人容易”,未必能夠成功;田詘說的“做聖人容易”,也未必是對的。他所說的“聖人是我所要學著做到的”,這大概倒是符合實際的。

【原文】

79·25賢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號,仁智共之。子貢問於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饜,而教不倦。”子貢曰:“學不饜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謂聖矣。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孟子又曰:

最新小說: 巨星閃耀 全民航海:開局獲得海神權杖! 王者:邊路第一惡霸,震驚全網 三萬毫米殲星炮,這片廢土我來罩 化身NPC:我與玩家和平共處 籃壇第一外掛 我一體校生:成為拳王很合理吧 不是御獸師咋了?我有一國御獸 魔法書成真:開始夢域副本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超能進化:我的兵種有點貴 龍族:路明非的逆反劇本 末日遊戲的違規者 我把NPC拐跑後遊戲崩了 捱打永久加生命,開局即無敵 強制遊戲 從EVA開始的穿越之旅 NBA帶著西蒙斯踏上籃球之巔 網遊:女孩子也能成為大佬 國乓!讓我成為我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