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縣子回答說:“天子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七天;諸侯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五天。為了天旱而遷移集市,不也是可以的嗎?”考察縣子的這種說法,是為遷移集市而求雨。考察《詩經》、《尚書》上的記載,月亮靠近畢宿就會下雨。日月的執行,有一定的規律,能因為遷移集市的緣故,靠近畢宿的北面而使天下雨嗎?月亮靠近畢宿天下人用來預測澇旱,遷移魯國的集市,怎麼能改變月亮執行的軌道呢?月亮在天空執行,三十日一個周天。一個月之中,有一次經過畢宿,靠近畢宿的南邊就天晴。假使以遷移集市的行為去感動天,能使月亮靠近畢宿的北面,那麼在月亮已經靠近畢宿南面的時候遷移集市,能夠讓月亮再靠近畢宿的北面而求得下雨嗎?像縣子的這種說法,是不可採用的。
【原文】
45·4董仲舒求雨(1),申《春秋》之義,設虛立祀(2)。父不食於枝庶(3),天不食於下地(4)。諸侯雩禮所祀,未知何神。如天神也,唯王者天乃歆(5)。諸侯及今長吏(6),天不享也。神不歆享,安耐得神(7)?如雲雨者氣也(8),雲雨之氣,何用歆享?觸石而出(9),膚寸而合(10),不崇朝而辨雨天下(11),泰山也(12)。泰山雨天下,小山雨國邑(13)。然則大雩所祭,豈祭山乎?假令審然,而不得也。何以效之?水異川而居,相高分寸(14),不決不流,不鑿不合。誠令人君禱祭水旁,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夫見在之水,相差無幾,人君請之,終不耐行。況雨無形兆(15),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註釋】
(1)董仲舒:參見13·7注(1)。董仲舒求雨:《漢書·董仲舒傳》:“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陰,縱諸陽。其止雨反是。”《春秋繁露》中有《求雨篇》。
(2)虛:同“墟”,土丘,這裡指祭壇。四通之壇曰墟。
(3)枝庶:指嫡長子以外的兒子。
(4)下地:指各諸侯國。
(5)歆(xīn欣):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6)今長吏:指漢代的地方長官。
(7)得神:得到神靈的恩惠。
(8)者:據遞修本應作“之”。
(9)觸:沿著。
(10)膚寸:參見32·31注(3)。
(11)崇:通“終”。終了。朝(hāo招):早上。終朝:《淮南子·汜論訓》注:“崇,終也,日旦至食時為終朝。”辨:通“遍”。周遍。
(12)泰山:參見2·6注(6)。以上四句,參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13)本書《說日篇》作“小山雨一國”。
(14)相高:高低相差。
(15)形兆:形體跡象。
【譯文】
董仲舒向天求雨,是為了發揮《春秋》的大義,所以設立土壇進行祭祀。死去的父親不享用庶子所供的祭品,上天也不享用各諸侯國的祭品。諸侯各國雩禮所祭祀的,不知道是什麼神靈。如果說是祭祀天神,只有天子的祭品天神才肯享用。諸侯各國以及現在的地方長官的祭品,天神是不享用的。天神不享用他們的祭供,他們怎麼能得到天神的恩惠呢?如果說是祭祀雲雨之氣的話,雲雨之氣用什麼來享用祭品呢?雲雨之氣沿著石縫蒸發出來,緊密地接合在一起,不到一早上的時間,普天下都下了雨,這是泰山上的雲雨之氣。泰山的雲雨之氣形成的雨,能夠遍及天下;小山形成的雨,只侷限於一個地區。如此說來,大雩禮所祭祀的,豈不是祭泰山嗎?假使真的如此,也還是得不到雨的。用什麼來檢驗呢?水聚集在不同的河道里,高低相差在分寸之間,不挖開堤岸,水不會流出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