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對你,對我,對帝國而言,這次嘗試都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你明白就好。”
話到此,也不需要馮承乾說得更多了。
德皇也知道,馮承乾不是那種只能說,不會做的人。更重要的是,如果辦不到,馮承乾從不會輕易提出來。只有在把握十足的情況下,馮承乾才會提出關鍵性建議,而這也正是德皇最看重馮承乾的地方。
兩人吃了早飯之後,一同去了議事廳。
不多時,其他軍政要員,以及專程從前線趕回來的高階將領就陸續到達了。
雖然德皇沒有明說,但是見到馮承乾以要員身份參與軍事會議,而且一直陪伴在德皇左右,其他人就知道,這位曾經擔任過帝國海軍戰爭大臣的海軍上校,再次得到了德皇的信任與重用。
顯然,馮承乾不僅僅是公海艦隊作戰參謀。
第九十三章 挑戰書
德皇親自召開軍事會議,並沒解決德軍的根本問題,但是馮承乾如願以償。按照德皇下達的旨意,部署在比利時的二線部隊中,八個步兵師直接歸屬海軍司令部,由提爾皮茨元帥調動。
馮承乾沒有在柏林逗留,處理完必要事情之後,他就返回了威廉港。
此時,東線與西線迎來了開戰之後的第一個短暫平靜期。在馬祖裡湖戰役與馬恩河戰役結束之後,交戰雙方都需要時間調整部署,讓鏖戰了兩個多月的軍隊進行休整,以及制訂新的作戰計劃。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平靜。
在御前會議上,德皇就提出,應該高度重視英法的持續作戰能力,放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雖然德皇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很明確,即已經不可能按照施利芬計劃,在數個月之內擊敗法國。
有趣的是,法金漢似乎沒有明白德皇的意思。
就算德皇一再強調速勝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法金漢依然堅持認為,對現有的作戰計劃進行適當調整,依然有可能擊敗法國。當時,法金漢提出,在戰線中部發動一次進攻,就有機會突破法軍防線。
法金漢堅持己見,讓德皇非常惱火。
最終,德皇與法金漢不得不各讓一步。德皇答應讓法金漢在西線再發動一次進攻,而法金漢則答應僅用現有兵力。
事實上,做出讓步的不是德皇,而是法金漢。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法金漢不肯在兵力排程上做出讓步,德皇就很有可能讓興登堡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法金漢在西線只有一百八十個師的兵力。
這點兵力,能夠發動一次突破法軍防線的進攻行動嗎?
看上去,一百八十個師不算少了。大戰爆發的時候,帝國陸軍總兵力也沒有這麼多,而且對面的法軍最多隻有一百四十個師。問題是,這是西線戰場上的總兵力,而不是法金漢用來發動進攻的兵力。扣除掉戰線其他地點上的兵力,法金漢能夠用於進攻的兵力不會超過六十個師。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算不上是壞事。
當時,帝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三百個師,除掉還在訓練的四十個師,大約有二百六十個師可以調動。在此之前,魯登道夫在東線的兵力只有兩個軍團,不到四十個師,也就是說,只要戰局有需要,德皇可以把留在本土的四十個師派往東線,讓魯登道夫在東線好好幹上一場。
事實上,這正是德皇迫使法金漢讓步的目的。
德皇採納了馮承乾的建議,在西線不可能取得速勝的情況下,把重點轉向東線,首先打垮俄國,並且爭取讓奧斯曼帝國、羅馬尼亞等國加入軸心國集團。更重要的是,如果俄國在一九一五年或者一九一六年戰敗,就能讓義大利相信,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能在歐洲大陸上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