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災難發生。
施密茨博士說道:“泰勒的這個設計無疑是一種非常天才的設計,這個小傢伙曾經和我談過他的設計思路,他說他的這種設計,有一部分是借鑑了釷基熔鹽和反應堆的一些理念,因此他的這種核反應堆如果經過改造,完全可以用釷來代替目前的鈾,因此,這種核反應堆的設計,應該可以被冠以第五代核反應堆的名號。”
施密茨博士說的這個,唐風明白。釷這種放射性元素是一個好東西,一噸釷可以生產相當於200噸鈾,或350萬噸煤的能源,而目前已探明的釷儲量至少可為世界提供1萬年的能源消費。與傳統的核原料鈾相比,釷更容易進行濃縮與提練,因而成本不高;令人興奮之處還在於,使用釷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這意味著它是一種清潔能源,使用釷能源就不會產生碳排放問題,它在發電過程中也只產生相當於傳統核電站0。6%的輻射垃圾。更重要的是,用釷建造的反應堆不必擔心堆芯熔燬。
“那麼博士,這個泰勒。威爾遜能不能將這種核反應堆改造成為釷基核反應堆呢?”
“呵呵,唐,我想這個對於那個天才來講並不是什麼難事!”
第五三四章唐風的遠大目標
聽到施密茨博士這麼肯定的給予了答案,唐風也是長出了一口氣。
唐風雖然對於航天不是很懂,但一些基本的知識他多少還是明白一些的。比如說施密茨博士力主要求和噴氣推進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發新一代離子推進器的做法。
其實相比於可回收火箭重複再利用的技術,離子電推進技術才是更重要的,在人類的醫學還沒有徹底掌握自動冷凍和化凍的技術之前,人類根本就無法進行太過於遙遠的太空旅行。當然,如果人類的科技能夠讓航天器實現超光速,那麼恆星系之間的太空旅遊那自然是不在話下。
可就目前人類的動力科技,也就是能夠達到讓小型探測器飛出太陽系所需要速度,也就是第三宇宙速度,即每秒飛行16。7公里的速度。這個速度要是在地球上,那絕對是無與倫比的,什麼高速導彈,什麼電磁子彈,距離這個速度都差遠了。
可即便是人類能夠讓航天器的速度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但僅僅光是飛出太陽系,需要的時間就需要幾十年。美國六十年代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用第三宇宙速度飛了三十六年,飛行了187億公里的距離,終於是飛出了太陽系。
可別忘了,“旅行者1號”僅僅是一個無人探測器,如果要是有人在上面,我的老天,三十六年。。。。。。
這僅僅是飛出太陽系,如果要到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以第三宇宙速度得跑多少年呢?
很簡單,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乘除問題,小學六年級就能夠做這樣的算術題。
比鄰星距離地球是4。22光年,換算成公里數的話,大概就是39。9萬億公里。如果航天器以16。7公里/秒的第三宇宙速度從地球向比鄰星進發的話,大概需要。。。。。。75808年!
因此,在冷凍技術或者動力技術沒有突破之前,人類要想衝出太陽系去別的恆星系旅遊,估計現在來講只能是做夢了。
不過,如果要是有一代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就像施密茨博士這樣的航天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的話,或許有一天人類會真的突破太陽系的限制,甚至會突破銀河系的限制。
唐風從來就沒有忘記過當年被埋在地底下的時候,那個主程式曾經給他說的話,那就是那個神奇的星盟距離地球可是超過了六千萬光年。。。。。。
人家在一千三百萬年前就能夠跨越六千萬光年的時空來到地球,那麼人類什麼時候也能做到這一點呢?
唐風承認自己不是個矯情的人,但絕對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