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衝鋒呢?
所以,魯之藩的興奮不但是因為看到了他的殺傷力,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地雷這種武器對敵人無時不刻不存在的心理威懾力。
“此物雖好,可原材料畢竟不如水泥那般隨處可見,燧石以及作為主要原料的鐵都非常稀缺!”
木頭架子上擺放著半成品的地雷,魯之藩隨手捧起一顆抽出作為引信的竹管,只見竹管通體都被蠟封住,隨即又轉身看向李信。
“這便是引信?”
李信點頭道:“正是!”
“燧石不可以用其他東西替代嗎?”
“當然可以,陶罐,實罐可以替代這鐵疙瘩,燧石卻是沒有更加容易得到的東西來替代!”
李信前世作為狂熱的軍史愛好者,自然從各種論壇帖子中知道了不止一種引信的製作方法,只有燧石是在明朝時代取得最為容易的材料。並且,使用燧石作為引信的核心原理也很簡單,大體與後世的燧石火機相當。在竹管中固定一粒燧石,放入硫粉以及適量的黑火藥,再將一截只有竹筒一半長度的簧片探入到竹筒底部,最後再將一根表面加工出銼紋的鐵棍緊貼著燧石半放入其中,頂在簧片之上,使之能夠承載一定的壓力,從而防止誤操作。一旦引信被觸發,表面佈滿銼紋的鐵棍向裡運動與燧石摩擦而產生火花,從而引燃極易燃燒的硫粉。
原理不難,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不少之前僅憑理論忽視的問題。最大一點便是泥土潮溼,很容易導致引信受潮而失效。最後還是老鐵工提出了用蠟封來防潮,才解決了這一難題。
李信的話讓魯之藩大失所望,嘆口氣又道:“事關高陽生死,不管難度多大,都得克服,本官這就回去動員全城百姓捐鐵捐物。”隨即又衝老鐵工抱拳一禮。“這裡就拜託老漢全力施為,總要在韃子下次攻城前造出儘可能多的地雷。”
老鐵工一雙渾濁的老眼閃爍著激動。“大人都說這高陽城生死著落在老漢身上,老漢就是拼了這條老命也要把這物什打夠了數!”
第二天,韃子並沒有再次攻城,其軍營裡也出奇的平靜。魯之藩趁此機會帶著人連夜在城西工地外側大範圍鋪設地雷,他果真勸服了全城的富戶,將家中鐵器陶器、瓷器紛紛的捐了出來。有多少鋪多少。城西的城牆改造事關高陽生死,只好不計成本的造雷,埋雷。一連三天,竟然埋了大約有數千顆之多。這回魯之藩算是心中有了些底氣,一人一顆雷也炸死那些狗韃子了。
於是從第三天開始,大批的民壯開始出城施工。此前韃子防火燒了一些木料,但火著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損失並不大。除去表面碳化的一些木料,大多數都完好無損,大夥幹勁十足,水泥石料灌注的進度竟比預期提前搞的七七八八了。與此同時,每天輪流派出一支千人隊在西城外操練,既保護民夫,同時又給民夫們以信心。
又是一連三天高陽城都平安無事,城外的韃子安靜的有點過分。李信開始狐疑,鰲拜此人絕不是無勇無謀之輩,一連三天按兵不動,絕不會是懼怕,或者束手無策,他下一步棋究竟要怎麼走呢?李信對此一無所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中如吊桶般七上八下,這種忐忑的感覺愈發強烈。
就在李信疑慮重重的時候,孫承宗遣二子孫鉁來見他,並帶來了一個好訊息。
“明日縣衙準備正式給民壯授名,家父特地令孫某來徵詢李小兄可有其他意見。”
這果真是個好訊息,一旦民壯有了正式的名分,戰死受傷的撫卹都會有相應的制度跟進,由此也可以為他們省去一份後顧之憂。
李信此前曾詳細瞭解了一下明代的兵制。在明朝早期衛所制的軍戶是軍隊兵員的主要來源,但嘉靖以後衛所制漸趨瓦解,又開始採用募兵制。衛所制與募兵制最根本的區別並不在於它招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