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阮丘上山的時代,還沒有隆中這個地名兒,加上老頭兒也從不下山,所以是一問三不知。還是張祿下山之後,問了一個樵夫,才知道隆中在荊山東麓,自己還得往回趕。
這地方兩座小山包夾著一片狹窄的平地,平地上和緩坡上阡陌縱橫,農人不少——看起來劉表治理荊襄,確實還算太平。張祿正想找個農人打問,附近有沒有個水鏡莊,還有沒有一家姓諸葛的,忽聽身後有人發話:“汝今何故到此?”
附:《列仙傳》:“黃阮丘者,睢山上道士也。衣裘披髮,耳長七寸,口中無齒,日行四百里,于山上種蔥薤百餘年,人不知也……”
第五十四章、派下來一個外教
張祿記得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二十七歲,可是具體的年份卻根本沒印象——他主要看《三國演義》……連環畫和電視劇,最多聽聽袁老先生的評書(《三國志》從來也沒沾過),那些文藝作品裡,年份說明可都很含糊啊——只知道這會兒劉備還在徐州呢,天曉得他猴年馬月才能到荊襄來。所以說,此時的諸葛亮很可能還沒成年,未必就能從鄉農嘴裡打探出諸葛家的位置來。
所以他多了個心眼兒,打算問問“水鏡莊”——水鏡先生司馬徽貌似就是荊州本地人,說不定他能知道諸葛亮的下落。
——其實這完全是想當然了,誰叫他沒有接觸過史書呢?司馬徽乃潁川人氏,而且要等到獻帝建安三年,也就是兩年以後,才受劉表所邀,客居襄陽。
好在張祿還沒開口問,就先被身後一個人把思路給打斷了——“汝今何故到此?”
張祿聞言,心中微微一凜,匆忙轉過身來,就見僅僅數步之外,昂然而立一位中年人。就見這人年貌在三十到五十之間,身高八尺,面色白皙,鬚髮如同墨染,雙瞳有若點漆。他還穿著一身素白衣衫,腰上扎著黑色絲帶,整個人黑是黑、白是白,統共就這兩種顏色,並且顯得是涇渭分明。張祿第一反應,這是武俠小說裡的“黑白子”吧?
實話說此人相貌非常普通,要不是這黑白兩色太過特殊,身量也高,就完全不可能給旁人留下絲毫印象,前一刻才見過,轉頭就能忘嘍。可也正因為這白中雜黑,黑中見白,非常各色,張祿曾經遠遠望見過一回,就把此人給深深鏤刻在腦海中啦。
他還是不久前在張堅所展示的幻境中見過此人……仙的,之所以有印象,一在裝扮,二就是此仙之名在史書上也有記載,不屬於人間無名之輩。對於凡間有傳說的仙人,張祿自然印象深刻,比方說西王母、東王公、羿、老子、劉累、祝雞翁,等等,也包括了面前此仙。
所以他趕緊拱手致禮:“仙長所喚者,得非祿耶?”你是在跟我說話嗎?
對方聞言,倒不禁疑惑:“汝何以知吾天上來耶?”
張祿心說因為我曾經見過你,也知道劉累將會派個仙人下凡,來代替裴玄仁指導我的功課。當然這話他不能明說,否則就等於是出賣了張堅啦,先不提他跟張堅之間的交情,張堅希望他將來登仙后可為奧援,他也希望能夠有張堅相助,才不至於異日遭了天公的毒手。不過張祿也考慮到了,自己要是假裝見面不識,一開口就“你誰啊”,難免會被對方瞧出破綻來,倘若有心探查,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把張堅給揪出來。
終究自己在表演方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而且仙人是那麼好騙的嗎?你不多繞幾個彎子,就想瞞得過仙人?這不扯淡呢嘛。
於是微微一笑,回答說:“仙長能近祿五步而祿不覺,必非凡人也——竟自天上來耶?”我可沒說你是仙人啊,是你自己暴露的。原本那聲“仙長”,只是尊稱而已,知道你是修道人,而且道行比我深,所以靠我那麼近,若非張口開聲,我都毫無察覺。
對方上下打量了他幾眼,不禁捋須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