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是一部怪書。
說它怪,怪就怪在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小說不同。它依託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紀初三個時段,分上、中、下三卷,著力表現的是當代城鄉生活滄桑鉅變的歷史。凡是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讀起來會深有感觸。沒有經歷過的年輕人耳熟能詳,但概念模糊,讀過以後,將會受到震撼,為我們的時代而驕傲,為我們過去的苦難而惋傷,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憧憬,為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奮。
本書將給你講述一個社會發展的大故事。大故事裡面套小故事,小故事集合成了一個大故事。
偉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自從農業作為主導產業進入人類社會後,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這幾千年來,階級矛盾和鬥爭此起彼伏,帝王將相、志士仁人層出不窮,但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多大的變更。經濟發展遲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老百姓的日子是慢騰騰地過來的。如果經歷戰亂和饑荒,貧窮和落後就常常與他們相伴相守了。到了和平時期,即使統治者採取了開明的政策,能夠讓他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但芸芸眾生,依然不過是處於無休止的勞作狀態,土裡刨食,床上睏覺,養育後代,繁衍生息。
近三百年來,科學技術深入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工業的快速發展,給經濟發展安上了強大的助推器。特別是近百年來,微電子學的發展,PC機的普及應用,推動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人類知識的積累,在20世紀以前,僅僅屬於那些畢生獻身於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們上下求索的道路曲折漫長。進入20世紀以後,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所有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應當認為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類知識的總和翻了一番。當今,知識總和的翻番,連十年也用不了。據科學家們預測,到了2020年以後,人類知識的翻番,只需要七十三天,文盲的定義都要重新修訂。微觀上的生物克隆技術、奈米技術,宏觀上的能源技術、太空技術,等等,都會因為智力革命而產生巨大的能量,推進人類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偉人毛澤東有詩云:“人間正道是滄桑。”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有了比較,才能鑑別。
這部小說的上卷,主要講傳統問題。作者以山村馬寨為背景,寫了20世紀60年代一個山鄉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衣食住行、耕作方式、戀愛婚姻、交通通訊、知識追求、精神生活、宗教信仰、人###露等諸方面,體現出農業社會的時代特徵。
這部小說的中卷,主要講“三農”問題。作者以山村馬寨為基點,放大到一個鄉鎮,寫了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生活。在改革開放以後,人們不再缺吃少穿,一切向錢看。科學技術滲透到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農民在改革大潮中,面對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大轉折,同樣有著不息的追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對於農民來說,依然是一道關坎,他們在沉重的負擔下掙扎。生產關係的某些變化,引發了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深刻變化。
這部小說的下卷,主要講發展問題。作者更進一步拉開了時空框架,描寫當前城鄉人們的新生活。科學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它是把雙刃劍,其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網路、手機和汽車,加速進入人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摧毀了傳統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道德觀念。人和自然不能和諧相處,環境的惡化給生存帶來威脅。從山鄉里走出來的新一代人,分化出不同層次:有的成為官員,有的成為大款,更多的成為打工一族。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生存狀態趨於多元化,反映出當代人的追求和迷茫。
三卷書可以獨立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