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24·31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唯無終始者,乃長生不死。人之生,其猶水也(1)。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冰極一冬而釋(2),人竟百歲而死(3)。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釋乎?諸學仙術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猶不能使冰終不釋也。
【註釋】
(1)水:遞修本作“冰”,可從。
(2)極:到了盡頭。釋:消溶。
(3)竟:盡,畢。
【譯文】
有血脈之類的動物,沒有誰不是生下來的,生下來的沒有誰不死。由於他生下來,所以知道他會死。天地不是生下來的。所以它們不死;陰氣和陽氣不是生下來的,所以也不死。死,是活著的證明,活著,又是死的證明。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有結束就必定有開始。只有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才會長生不死。人的一生就像冰一樣。水凝固就成冰,氣聚積而成人。冰過一冬而融化,人到百歲就會死。要是人可以使自己不死,那麼冰可以讓其不融化嗎?凡以學仙術作不死方術的,肯定不會成功,就像不可能讓冰始終不融化一樣。
語增篇第二五
【題解】
王充在本篇批判了漢儒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解說的誇張不實之辭,故篇名稱為“語增”。
在篇中,他分別對七種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虛增之語”進行駁斥。
他指出,周武王不如漢高祖,秦二世比商紂王罪惡更大,漢高祖“得天下”,尚且“戰場流血,暴屍萬數,失軍亡眾,幾死一再”,而有人為了“美武王之德”,卻故意誇大說武伐紂“兵不血刃”。他還指出,傳說科荊軻刺秦王未遂被殺後,秦王政(秦始皇)還把荊軻住過的街巷夷為平地,人也殺得一乾二淨,是不真實的。秦王雖無道,也不致於無緣無故屠殺如此多的人,所以史書無記載。王充主張“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是非之實有所定”,決不能為了自身的某種目的吹捧一些人,攻擊一些人,不惜誇大事實,而“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
【原文】
25·1傳語曰:“聖人憂世,深思事勤(1),愁擾精神(2),感動形體(3),故稱堯若臘,舜若腒,桀、紂之君垂腴尺餘(4)。”夫言聖人憂世念人(5),身體羸惡(6),不能身體肥澤(7),可也。言堯、舜若臘與腒,桀、紂垂腴尺餘,增之也(8)。
【註釋】
(1)事勤:疑“勤事”之誤倒。本書《道虛篇》有“憂職勤事”語句相類,可證。
(2)愁:憂慮。擾:擾亂。
(3)感(h4n撼):通“撼”,搖。感動:搖動。這裡有不停地活動的意思,故可理解為損害。
(4)腴(y*餘):腹下的肥肉。
(5)念:惦念。人:疑作“民”,唐時人避諱李世民改。
(6)羸(l6i雷):瘦,弱。惡:指生病。
(7)肥:肌肉豐滿。澤:光澤,潤澤。
(8)增:增加。這裡作誇大講。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聖人憂慮社會上的事,總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勞精傷神,損害了身體,所以說堯長得像塊乾肉,舜長得像只幹醃的鳥,而桀、紂這樣的君主卻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說聖人憂慮社會關心百姓,身體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豐滿光潤,是可能的。但要說堯、舜瘦得像乾肉、幹鳥,而桀、紂肚皮上的肥肉卻垂下一尺多,這就過份誇大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