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的老兄,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的說了實話:“楊,對不起,白宮並未授權我與你談這些事情。不過白宮既然能提出這個建議,我想他大概、應該、可能有辦法去對付俄國人的貪婪的。”
“畢竟白宮對於日本人的威脅,還是相當重視的。而且白宮對於蘇聯人來說,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好感。至少在信任度上,不比對你們多。只是這個問題貌似不是你或者我,該去操心的事情。”
其實還有一些話,皮爾遜沒有說出口來。在美國高層,有權決定這種事情的人物,現在明顯已經分成兩個觀點。一個是美國在必要的時候,要出兵參戰。另外一派,卻是認為即便日本人對東南亞動手,但根據目前整個世界形勢來說,美國依舊應該先歐後亞。
美國方面,應該將主要的力量放在歐洲,對付威脅更大的德國人。至於在亞洲,美國最適合的應該打一場代理人的戰爭。美國動用一切儘可能的手段,扶植中國人去與日本人爭鬥。而美國則先配合盟國,解決德國人之後,再掉頭過來對付日本。
因為在這些人眼中,不僅歐洲是美國的根,是美國最大的市場。而且他們認為,在歐洲戰場上,現在美國有兩個強大的盟友可以藉助。而在亞洲戰場上,龐大而虛弱的中國,明顯不可能起到在歐洲蘇聯與英國的作用。
美國先投入太平洋戰場,完全處於孤軍作戰的地步,這對美國人來說無疑是很不利的。與其lang費大量美國青年的生命,還不如先扶植中國人與日本人作戰。待日本人削弱到一個程度之後,美國人再參戰。儘可能的避免美國處於兩線同時作戰的地步。
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兩個觀點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最大的區別是參戰的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不是參戰不參戰的問題。一派認為中國人在美國的武裝之下,還是有能力牽制住日軍主力的。而另外一派則明顯的不信任中國人的作戰能力,認為整個對日作戰,需要的還是美國人擔任主力。
美國人的這種想法,早在德國對波蘭動手的時候便已經有之。西歐戰事結束,德日意三國協定簽訂完畢之後,美國一些高層就很清楚,美國早晚要參戰的。因為對美國人來說,無論是德國人佔領整個歐洲,還是日本人稱霸亞洲,都是嚴重不符合他們利益的。
只不過相對於國內孤立主義盛行,以及反戰集團的強硬態度,讓美國高層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而已。所有的爭議,都還在極度秘密之中。別說一般的老百姓,就是除了相關人員之外,美國副總統都不知道這種爭論。
但在抗聯橫空出世之後,美國人的態度漸漸的發生了變化。現在對於美國人來說,扶植代理人打一場戰爭的說法,漸漸的佔據了上風。抗聯在對日作戰期間,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以及強硬的對日態度,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可以在中國找到一個達成自己希望的人選。
當然他們不會坐視抗聯徹底的將日本人擊敗的,因為那樣對於美國人來說,除了減輕了威脅之外,並沒有任何的利益。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以及自己該怎麼去獲取最大的利益。
他們需要的是他們的代理人,至少有能力拖住在中國大陸,以及東北的幾十個日軍精銳師團無法參戰。需要是中國人不斷的大大消耗日本人的戰爭潛力,以便他們真正與日本人作戰的時候,壓力會大大的減小。甚至如果可能的話,讓美國人撿到一個大桃子。
在眼下日本人在東南亞咄咄逼人,美英兩國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之下。美國高層內部甚至已經拋棄了分歧,轉而一致認為在美國目前還沒有參戰,或是還沒有準備好參戰的時候,先將有能力與日本人真正在戰場上抗衡的抗聯扶植起來,對美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一個郎有情,需要美國人的物資、機器、裝置、技術,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