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挺裝在皮卡上,一口氣攆著自己狼狽不堪的跑了上百公里。要不是當地地形複雜,當初去執行任務的那個小隊就幾乎全軍覆滅的雙聯裝十四毫米高射機槍,還是國內當初出於某種戰略需要支援對方的五八式。
儘管那次被這款自己國家生產的機槍弄的很狼狽,但楊震卻在事後深深的喜愛上這款對於中**隊來說,已經是完全退役的老古董武器。其在對地使用時候表現出來的巨大威力,尤其是山地作戰時候其大仰角的射擊能力,以及超遠的射程極為讚賞。
這也是楊震為什麼非得要將這種武器搞出來的原因。除了結構簡單,威力巨大,使用的多用途適合自己部隊現狀之外。那就是這款武器對於楊震來說,印象太深了。只是這番話,現在的楊震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說出口來的。
只是在內心中發完感慨後,撫摸著這款經典機槍,楊震心中稍有遺憾。但他也知道雖說沒有搞出自己心中的四聯裝,相對於有些笨重的四聯裝高射機槍來說,明顯較為輕便的雙聯裝更適應這種武器預定裝備的團以下部隊,目前缺乏機動工具還是以畜力為主要運輸工具的現狀。
在去年夏季作戰結束後,為了保證來年打通與關內陸地聯絡的作戰行動。楊震經過與李延平和郭邴勳研究之後,對整個軍區的建制以及各個部門的建制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將旅的編制改為師,而且對後勤部進行了細化和量化。
除了抽調了相當一部分精兵強將充實後勤部門之外,還根據部隊火力上升,對後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的現狀以及未來規劃,對各個縱隊以及各個師,甚至包括各個步兵團的後勤結構進行了相當大的調整。
雖說美國卡車到貨後,再加上原有的蘇制卡車以及前年秋季、去年夏季作戰先後繳獲的近千輛日式卡車。部隊現在的車輛配置數量已經極為充足。但一方面因為汽油的數量,始終滿足不了需要。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缺乏數量足夠的維修人員。
而且在楊震看來,在目前的形勢之下,在面對同樣機動能力相對較差,除了鐵路輸送之外,更多的也同樣依賴雙腳行軍,除了每個師團輜重聯隊裝備的百餘輛卡車之外,更多的依靠畜力保障後勤供應的日軍來說,也沒有必要將部隊全部改為摩托化。
按照楊震的規劃,每個縱隊的每個師都會配備一個三百輛卡車的汽車營。而各師的炮團,在目前火炮還是畜力牽引樣式為主的情況之下,依舊將會配備自己的汽車連,專門用來運輸補充的炮彈。
這樣,在還要保留部分卡車作為儲備的情況之下,分配給各個步兵團的汽車數量,就不會太多。按照目前軍區的汽油供應能力來說,每一個步兵團,也只能配備一個三十到五十輛汽車左右的汽車排。
其實倒不是汽車數量不夠,按照目前野戰部隊的數量以及手中汽車的數量來看,還是可以滿足四個野戰縱隊的配置。但除了汽車數量的因素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制約著部隊向摩托化發展的趨勢。
目前汽油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汽車司機以及維修技術人員的數量不足也是制約抗聯全部摩托化的一個嚴重因素。雖說開汽車比開飛機和坦克簡單,但大量的司機也需要時間來培養。更重要的是維修技術人員,也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
按照對部隊換裝新式武器後,對彈藥需求量的估算。楊飛珍要求各個步兵團汽車排會將更多的運力投入到彈藥和輜重運輸上,以保證團一級作戰的單位在作戰時候,儘可能的多攜帶彈藥。剩餘運力上的缺口,則全部採取根據地內已經完全轉好的畜力供應來解決。
優先滿足彈藥,將糧食和其他物資的攜帶,放在相對次要的地位,也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在全軍輕武器即將自動化的前提之下,對於彈藥的消耗量,是以前使用老式栓動步槍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