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的,裝備了從德國搞來的五十毫米反坦克炮的三式坦克,以及新式七十五毫米炮的四式坦克,還是四三年抗聯大舉入關之後,到四四年的事情了。
這兩種坦克在戰場上的確給抗聯帶來不少的麻煩,抗聯接收的第一批美製M四坦克,就在與三式和四式坦克交手的時候遭受不小的損失。至於英制坦克和M三輕型坦克,損失的數量更大。
而日軍優先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這兩種新式坦克,也促使了美國人加大了對抗聯的坦克援助。原來援助的主力M三坦克,逐漸被M四謝爾曼式中型坦克取代。其總數與之前半死不活的援助數量相比,也大幅度的增加。
但抗聯真正與這兩種坦克對抗的,尤其是裝備了七十五毫米炮四式坦克對抗的,還是長身管的德制四號坦克和T三四坦克。特別是裝備了長身管的七十五毫米毫米四號坦克,成為日軍新式坦克的殺手。
與專門反坦克炮改裝來的四號坦克炮相比,日軍四式坦克使用的野炮改裝的坦克炮,效能明顯差上一截。再加上四號坦克良好的觀瞄系統,使得這兩種名字幾乎一樣的坦克,在戰場上較量的結果卻是天差地別。
而這一切,是現在還在全力準備下一階段會戰的楊震還不清楚的。當第二天早上,陳翰章將一夜沒睡琢磨出來的西進作戰計劃,拿到他的面前之後。楊震在仔細的看過一遍,卻是給予了“魄力有餘、出奇不足”八個字評價。
陳翰章在這份計劃上,除了楊震原計劃投入的裝甲一師、裝甲一旅之外,還動用了用英制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組成的兩個獨立裝甲營。以裝甲一旅加強兩個獨立裝甲營,配合兩個步兵師從正面發起進攻。
圍殲日軍部署在察東的第二十六師團,並掩護向察南以及熱南方向進攻部隊的側翼。同時阻擊張家口一線可能增援的日軍援軍,以及牽制從晉北出擊的日軍援軍。並從正面突破日軍的防線,吸引日軍注意力,保障側翼迂迴部隊的向日軍縱深發展。
而集中裝甲一師加強兩個騎兵旅外加兩個獨立坦克營,配屬一個全摩托化的步兵師組成裝甲騎兵叢集,沿著內外蒙邊界實施大範圍向日軍縱深穿插,以及採取向心突擊的戰術。主力從側翼迂迴日部署在察東的日軍側後,與正面突破的部隊相配合,一舉全殲察東日軍。
同時以一部兵力,在突破正面防禦之後,以一部兵力向歸綏一線全速前進。在抵達集寧之後兵分兩路,一路以一個坦克團配合一個步兵團、一個騎兵旅搶佔豐鎮、察哈爾右翼前旗至涼城一線,堵住晉北日軍北上通道。一路以兩個獨立坦克營,外加一個騎兵旅最快的速度搶佔歸綏,完成總部的戰略意圖。
陳翰章的這個作戰計劃,底子正是他頭一天與楊震說的那些。只不過進行了量化和細化,在戰略上的考慮也更加全面一些。陳翰章的著眼點,還是放在了以最快速度打垮二十六師團以及其身後日軍肯定會部署的二線梯隊上。而在陳翰章的計劃之中,投入的裝甲兵數量,要多於楊震原來的計劃。
至於原來陳翰章提過的橫穿陰山的想法,在這個作戰計劃上卻未提一字。很明顯,陳翰章對於裝甲部隊能不能橫穿陰山,還有很大的顧慮。至少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可以使大規模裝甲叢集橫穿陰山的道路。
陰山山脈橫亙在整個戰場的南北之間,整個地形是北坡平緩,南坡地形複雜而又險峻整個陰山山脈,南北走向的隘口雖說為數不少,但是這種地形對於坦克叢集來說,能不能透過誰也不能保證。
在這種地形之下,集中大批次的裝甲叢集橫穿整個陰山,對於任何一個指揮員,都很難輕易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