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國的態度也並不一樣。
普魯士態度強硬,直接提出了要法蘭西撤軍的要求。奧地利則顯得圓滑一些,他提出荷蘭割讓馬斯河南岸諸省以換取法軍撤軍的建議。不過,這兩個國家的要求、建議是徒勞的,路易並不會如此輕易放棄荷蘭。
三大問題,如今只有這場戰爭名義上的爭端巴伐利亞王位得到了解決,相反,由於戰爭帶來了領土和荷蘭兩大問題,因此,整個形勢不但未冷淡下來,反而是愈發激烈,諸國間的矛盾也越發複雜。
參戰的主要三國中,法蘭西和普魯士互相不信任,普魯士和奧地利是世仇,奧地利又和法蘭西暗中矛盾。三大矛盾如同一個圓圈般交織在一起,最終,第二次和談也趨於停滯。
路易在和談開始之前便因看出了各國間的矛盾而認為這不過又是一次暫時停止,因而也並不幻想談判能做到。
法軍開始休整,萊茵軍團和阿爾卑斯軍團全都獲得了補充,其主力部駐紮於阿納姆,形成對德意志地區的絕對虎視狀態。與陸軍相比,法蘭西海軍卻清閒了很多,地中海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主力艦船都返回了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港口,荷蘭沿海只以巡航艦來巡邏。
這些都是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第三場戰爭做的準備,下一場戰爭一旦打響,便意味著法蘭西將會成為首當其衝的要敵,而法軍也必然要越過邊境作戰。與上一場戰爭一樣,路易預見了戰爭將會再度爆發,可他卻不敵人是誰。外交上沒有永遠的,即使是盟友亦可能是敵人。路易自身就在與奧地利的盟約中大佔便宜,因此也不認為奧地利不會做同意甚至更過分的事情。
第五百三十四章重回談判
第五百三十四章重回談判
*
論壇貼子連結
第五百三十五章瑞典的使者
第五百三十五章瑞典的使者
第五百三十五章瑞典的使者
荷蘭的幾個主要城市被法軍佔領後,亦有爆發過反對法軍的抵抗行為
4月初在阿姆斯特丹,當地的依靠航運業致富的貴族因不滿法蘭西海軍的封港而發動叛亂,試圖將法軍趕出城市,並奪取港口的碼頭和船塢。這場叛亂的參與者只有一百餘人,很快便被駐守在阿姆斯特丹的法軍平定。
4月中旬,部分共和派貴族逃回前行政中心海牙,依靠前荷蘭陸軍發動叛亂,趁著駐守的法軍來不及反應時奪取了城市,並建立起名為“荷蘭共和國”的政權。一日之後,城外的法軍湧入城中,依靠白刃戰在巷戰中擊潰了叛軍,並利用火炮徹底摧毀了叛亂者盤踞著的位於海牙市中心的荷蘭國會大廈。
前兩次的叛亂規模小、傷亡少、影響力低,相比起第三次叛亂根本不算。
5月初,烏德勒支爆發了由王權派和共和派部分人士發起的擁護威廉五世的運動。
奧蘭治家族和荷蘭的議員們被強行遷移至烏德勒支後,前執政威廉五世的女兒、新的荷蘭執政、年僅九歲的弗雷德里卡被帶離了奧蘭治家族,交給了法王的紅人約瑟夫?巴達維之女凱瑟琳?巴達維教養。
法蘭西國王慣有的風流之名使得流言四起,凱瑟琳?巴達維被汙指為“法蘭西國王的荷蘭情婦”,約瑟夫?巴達維也被相傳是因為向法蘭西國王貢獻了女兒才得到高位。這些雖然都是假的,但不少本就對法蘭西國王和約瑟夫?巴達維不滿的議員卻信以為真了。
為防止荷蘭未來的執政被法蘭西控制,為防止荷蘭在未來成為法蘭西的一個行省,王權派和共和派中的一小部分貴族聯起手來。他們以“廢黜威廉五世的決議不合法”為名發動叛亂,在第一天便率領著數百名曾經的荷蘭陸軍士兵佔領了奧蘭治家族所在的官邸。
第二日,他們對外宣佈威廉五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