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無處不在的密探和特工們,整天干的就是這個活兒,只要發現了蛛絲馬跡立馬就會展開調查。
如果換成舊世界,這種調查可能要麻煩的多,畢竟人都是有圈子、有親朋好友的,人際關係錯綜複雜。
但在目前,調查起來會很簡單。別說親朋好友,互相之間能認識四五年就算老相識了,即便有兒女,最多也是青少年,根本幫不上忙。
誰又會把身家性命完全託付給只認識幾年的所謂熟人呢?更大可能是被告發,然後成了別人立功升職的墊腳石。
有人可能說了,洪濤這是在瞎胡鬧,怎麼把弱宋哪套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廢物套路拿來用了,會極大影響戰鬥力,誤國誤民啊!
其實不然,討論分析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的評價好壞優劣,必須帶上個時間字首。有些辦法放到古代可能就是神來之筆,可再過幾百年說不定就成了敗筆。
宋代的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並不是方法不對,正相反,這套軍事體系更先進,以至於到了近代,很多國家都開始採用。
二戰時期的歐美參戰國,包括日本,基本都是把訓練和作戰指揮分開的。一支軍隊的訓練由各個基地、軍區負責,需要作戰了會委派一名指揮官,更多時候是一個指揮團隊。
比如巴頓、蒙哥馬利、麥克阿瑟、朱可夫等等,他們在戰前都不是指揮的同一支部隊,調來調去,甚至要接收被擊敗的部隊,經過短時間的補充調整,馬上就得上戰場。
那他們為啥沒說過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問題呢?很簡單,他們接手的軍隊都是在同一套培訓體系裡面培訓出來的,基礎戰術、戰法、武器搭配等等都一模一樣。
指揮官不需要去認識每一個士兵,甚至連中下級軍官也不用熟識。他只需要按照體系內部的規則發出指令,軍官和士兵就能聽明白,根本不存在不相容、不認識的問題。
那宋朝為什麼就存在這個問題,且是個大問題呢?原因很簡單,宋朝時期的科技水平做不到訓練體系一致。當時的將領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南方的軍隊和北方的軍隊,在戰法、武器配備、作戰習慣上千差萬別。
所以說先進的東西,必須有與之匹配的體系和環境支撐,否則不光體現不出先進,反倒容易適得其反。在探討一件事先進與否時必須要全面考量當時的條件,不能單獨拿出來聊。
東亞聯盟具備配套條件嗎?答桉是必須滴!無論在長安駐紮的部隊還是在長春駐紮的部隊,或者預備役軍隊,採用的培訓體系都是一個,使用的武器也都是一套,後勤體系完全相同。
如果非說有不同,那就是指揮官水平的高低,還有這支部隊參戰次數的多寡,中下級軍官經驗是否充足,和認識不認識,熟悉不熟悉關係不大。
好了,政府、理事會,軍隊,都沒法單獨存在,更達不到誰碾壓誰的局面,權力是不是就被關進了牢籠呢?實際上還遠遠不夠,這只是個大框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
可惜洪濤沒時間再去做更細化的步驟,匆匆忙忙的跑了,留下個半成品。目前東亞聯盟之所以變成派系林立,內耗不斷的局面,和他沒有把事情幹完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在他掌管聯盟時,這套規則執行的很順暢,不是規則完美,是他很特別。既是聯盟理事長又是秘書長,還兼著武裝部長,權力太大,嚴重破壞了平衡,也制約了別人對權力的覬覦,換個別人都不成。
“沈兄!”
“嗯!”
沈長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會打個招呼,或是點頭。
但不管是誰。
每個人臉上都沒有多餘的表情,彷彿對什麼都很是淡漠。
對此。
沈長青已是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