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比較高深的知識,可以只要求特殊部門和人員掌握,像識字、看圖、簡單計算這樣的課程,必須人人過關。
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藉著培訓海軍官兵的名義,不聲不響就把新官僚體系的基層幹部給培訓出來了。
當兵不能當一輩子,在和平時代,大部分官兵到了一定年歲就得離開部隊。明朝可沒有退休一說,更沒有退伍轉業安置。這些人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如果趕上打仗,不幸受了大傷,不能再在軍隊裡服役的也是這個結果。
但是海軍官兵有一個算一個,只要不癱瘓、不得精神病,哪怕少了兩條腿也不可以退役,照樣要留在海軍的後勤部門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幹好幹壞無所謂,兵餉減半而已。
這也是洪濤給袁可立的死命令,所有海軍花名冊都在司禮監備案,誰死了、誰新加入,都要有司禮監加印才能發放餉銀。
很多原本的漕船水手、流民、水師兵卒、包括海盜,之所以願意加入規矩極嚴的海軍,除了看上很高的餉銀之外,也受到了這條規矩的吸引。
當兵的誰敢保證不受大傷,如果受傷之後還能拿一半餉銀養活自己和家人,有地方待著幹活,每天提醒自己不是廢物,夫復何求啊。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餉銀和工作,只不過是為皇帝賣一輩子命的預支款。說不定哪天皇帝一聲令下,他們這些上了年紀、身體有殘缺的海軍官兵就要夾著包袱卷奔赴全國各地,去當典簿、知縣、知府、參議、參政,甚至入京做大官。
沒錯,他們就是洪濤給舊體系譜寫的安魂曲。有了這些能寫會讀、能量會算、紀律性極強的老兵,就等於有了基層幹部,甚至連中層幹部也能頂替。
海軍有多少官兵,預備役幹部就有多少數量。再過幾年,短時間內拿出一兩萬基層官員將不是做夢。到時候誰再想利用現有的官僚體系去制衡皇帝,誰就要倒大黴了。但肯定有人會這麼做,等待他們的依舊是個巨大的坑。
(本章完)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