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侯寵妃之子,權勢滔天,富貴榮華,三千寵愛,要什麼有什麼,世間種種誘惑都放在了他眼皮子底下,他卻不為所動。有和尚道士斷言他天生道骨,是修仙的料子,都被王侯痛斥趕了出去。
寵妃不安,怕留他不住,悄悄給他起了個小名叫“思凡”,整日整日的叫他,可思凡越大,越是沉迷道法經書,走出來一身的仙氣,任誰見了也不像王孫公子,正應了和尚道士的那句“天生道骨。”
變故發生在他十五歲那年,王侯逝世,王后扶子登位,寵妃被冠上罪名,三尺白綾便去了,思凡被幽禁宮中,無人來見,王后是要活活餓死他。
王后幼女小名梧桐,天真爛漫,才七歲的年紀,正巧玩耍經過此處,隔著藤蔓看見了倒在牆下的少年,大為不忍,尋了膳食喂他,將他救了回來,此後日日瞞著僕從趕來,風雨無阻。
這對關係疏遠的兄妹感情奇異的親密了起來。
梧桐天真卻聰慧,得知思凡的心事,便偷偷遣人將寵妃屍骨換出,好好安葬了。
救命葬母,她對思凡之恩已如同再造。
無論是哪一種感情,過頭了便是說不清了。
後來王后不堪流言蜚語,又見思凡時隔一月還活著,頓時又驚又懼,決定將他流放。
臨走前,梧桐親手餵了他最後一頓飯,小姑娘認認真真的說:“你不要怪我母后好不好?我會很想很想你的,哥哥。”
她平日總不講禮數故作老成的叫他小名思凡,還是頭一回叫了他哥哥。而且是帶點親暱的“哥哥”,而非“兄長”。
離開王都十年,除去王侯寵妃的聲音,這一聲“哥哥”也始終在思凡心上環繞,揮之不去。
擁護思凡的黨派一同退出王都,十年後,王都叛亂,敵國來犯,現任國君昏庸無能,眾人上請思凡撥亂反正,救民於水火。
又是花開時節,思凡再見到梧桐,小姑娘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身湖綠衣裙,明媚絕倫,內憂外患沒能消磨掉她一如當初的笑容,得像陽光下的煙柳,散發著勃勃生機,叫人見了就滿心歡喜。
他們賽馬遊長街,登山看日落,並肩泛舟湖上,夜賞萬家燈火……梧桐瘋了一樣拉著他到處跑,到最後又回了當年幽禁他的宮室。
“……我要離開這裡了,王兄已經決定送我去聯姻,你能回來陪我最後一段日子,真好。”
她說話的時候,臉上並無憂傷,只有些微的遺憾。
他沒有出聲,梧桐就歪著頭說:“你總是這樣沉默,會沒人喜歡你的!對了,我都忘了問,哥哥,你有喜歡的人嗎?”
思凡一呆,很認真的想了想,握住她的手道:“喜歡……你。”
梧桐噗嗤笑了,“我是你妹妹,你當然喜歡我了,我說的是……算了算了,你這個模樣說了也不懂,我們回去吧。”
思凡的確不懂,他只是很單純的喜歡跟梧桐在一起,喜歡看她笑,喜歡聽她叫他,與她的身份無關。
聯姻終究沒有成功,因為梧桐在半路上偷偷跑了,她是個太聰明又有主見的姑娘,這樣的選擇令國君大怒,思凡卻毫不意外。
國君要派人去抓她回來,思凡站了出來,道:“放她自由。”
國君怒而問:“放她自由誰來放過我們?誰能抵禦外敵?誰還能解如今的困局?”
思凡道:“我來,我能。”
滿殿愕然無聲,他從容換上戰袍,遠赴邊關。
梧桐從未走遠,他們在邊關重逢,她見了他的第一句話就罵:“你這個大笨蛋!”
思凡說:“你也是。”
梧桐捂著臉,眼圈慢慢紅了,“如果這個國家要靠聯姻來苟延殘喘,就真的離滅亡不遠了。我寧願在戰場上有血有肉的死,也不願像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