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這也是老一輩的傳統菜餚。
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吃飽喝足,一大家子就坐在一起,一邊磕著瓜子吃著零食,一邊看著電視聊著天。看著這四世同堂的一幕,楚琛的心中不禁就有一股暖意流過……
…………
過年是快樂、忙碌、短暫的,轉眼間,就到了大年初四。
傳說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不宜離家。雖是無稽之談,但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整一下的要求,因此民俗有初四不出門的習俗。
不過現在畢竟是新世紀了,初四就算出門也沒關係,於是呆在家裡有些無聊的楚雨蘭,就拉著楚琛想去逛廟會,反正沒事可做,楚琛就答應了下來。
廟會,俗稱廟市,舊時每逢寺廟開放的日期,商販和民間藝人們在寺廟附近設攤圈地,售貨及表演雜藝。後來,寺廟有的絕了香火,集市卻仍照常舉行,演變成純商業娛樂的集市,人們照舊叫它廟會。
以前過春節,商家初一到初五都不開門。廟會的攤兒就是過年時最興盛的買賣家兒。吃穿用度一應俱全,特別是過年時應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擺在攤上,掛在架上。透著紅火。逛廟會的人們摩肩接踵,沒有哪家生意不紅火的。
其中,最開心的要數孩子們,花樣繁多的耍貨(玩具)在向他們招手,這時候向父母撒嬌,多半都能如願。
兄妹倆選的廟會是最負盛名的廠甸廟會,以老京城特有的歷史文化奠定基礎,把熱鬧傳統的氛圍帶給大家。
廠甸廟會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一直舉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依然紅火熱鬧,後來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也許是迎合京城人的懷舊情結,京城於2001年恢復了廠甸廟會。
楚琛和楚雨蘭一走進廟會,就有覺得有一股濃濃的年味飄蕩在空氣中,看著四周不斷傳來的吆喝聲。兩人的情緒一下子就高漲了起來。
廠甸廟會上的民俗物品特別多,兄妹倆走馬觀花的看起來,像是京城老手藝的拉洋片、麵人、絹人、風箏、空竹、剪紙、微雕、臉譜、花轎等傳統專案為廟會繪製出一幅民間民俗百圖,這些讓楚琛記起了兒時的回憶。感覺很是美好。
楚雨蘭對逛廟會的興致特別高,看到什麼好玩的東西,都要上前看看。
比如說馴鳥。那些接受過訓練的鳥兒,能從您手上把錢銜走。頂開鐵盒,將錢幣放進盒內。一氣呵成。
楚雨蘭見此就覺得非常的驚奇,花掉了手上的硬幣不說,還去換了一把,直到舉的都酸了,才算心滿意足。
看完了訓鳥,沒走幾步,楚雨蘭又停下了腳步,原來是一個草編攤位。
只見,草編藝人順手拈來幾根薄草,輕巧地折折扭扭,或變成一隻振翅欲飛的蜻蜓,或變成一隻無畏當車的螳螂,或變成一隻躍躍欲跳的青蛙,或變成一隻戲水的青蝦,草編的小龍威武神氣,草編的螞蚱活靈活現。
見此情形,楚雨蘭又覺得看上去挺容易的,就也想動手:“哥,我也想試試,你看行不行?”
“行!我幫你問問。”
無非是付點錢的事情,楚琛就笑著點了點頭,上去詢問了一下,聽說有金錢補償,再加上楚雨蘭又是位絕美少女,那藝人也沒多想就笑著同意了。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看著容易,做著難,楚雨蘭高高興興的拿起工具親手製作,卻發現自己根本做不來,明明想做一隻蜻蜓,最後做出來的東西,根本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