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
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的十分巧妙。
這件高柄杯的造型體態輕盈,挺拔秀麗,製作技藝美妙絕倫,周文平看到它時,驚呼道:“老闆,這不會就是大名鼎鼎的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吧?”
龍山文化,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主要分佈在魯省半島,其他地方也有少量遺址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蛋殼陶是一種製作精緻、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高柄杯,為龍山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器物,是一種專為禮儀用的器皿,多見於較大型的墓葬中。
蛋殼陶取材於遠古時期河湖中沉積的細泥。其細膩程度甚至超過現代工藝生產的陶土,而且這些陶土中絕不含粗砂或其他雜質。
陶藝匠人採用快輪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經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兒、劃花、錐孔、鏤空、捏塑、貼塑、粘接、高溫燒製、滲碳等多道工藝燒造而成,吸水率較低。出土器物歷經數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蝕,器物表面光潔如新。
薄陶胎是其製作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最薄部位在盤口部分,薄者0。3毫米,個別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
柄部和底座因要承託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見也不超過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過25厘米,重量多數為50…70克。蛋殼陶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之美譽。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稱其為蛋殼陶。
不過,據現在的製陶技術顯示,要順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幾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鎮明清官窯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處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製注漿成型工藝,否則照原樣仿製蛋殼陶,技術難度令今人無法想象。這也是困擾現代許多專家和學者的一個難題。
楚琛把手中的高柄杯仔細打量了一番,發現無論從哪個方面,都和真正的龍山蛋殼黑陶一般無二,隨後才點頭道:“如果我沒看錯的話,這確實應該是一件龍山蛋殼黑陶。”(未完待續……)
第五百五十六章 黑陶(續)
周文平和老五對楚琛比較信服,再說真的東西假不了,眼前這隻高柄杯非常符合蛋殼陶的特徵,可謂是“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那體態輕盈,挺拔秀麗的造型,美妙絕倫的製作技藝,極致的感官,看得兩人是讚歎不已。
“這蛋殼陶實在太漂亮了,沒想到我有生之年還能看的到這麼精美的蛋殼陶。”老五仔細觀賞過後,情不自禁的讚歎道。
楚琛聞言笑道:“我說老五,你又不是沒在博物館看過蛋殼陶,有必要說的這麼誇張嘛!”
“那不一樣!”老五連連擺手道:“博物館的都隔著層玻璃呢,這近距離觀察的感覺,可比去博物館爽多了!”
楚琛和周文平點了點頭,表示同意,畢竟看得著不如摸得著嘛。
“這蛋殼陶也真夠神奇的,居然四五千年下來,還有這麼奪目的光澤,也不知道當時的人是採用什麼技術製作而成的。”周文平有些驚奇的說道。
“這我到是看過相關的資料。”
楚琛為兩人講解道:“據研究,蛋殼陶的表面之所以有這麼黝黑髮亮、具有金屬光澤的視覺效果,是因為當時的工匠採用了砑光和滲碳著色工藝。”
“而獨特的滲碳工藝將碳分子在高溫狀態下,滲透到器物胎體的微孔裡面,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