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湖深處才罷休,共擊沉敵艦一百餘艘,重創了不可一世的大楚水師,終於取得了對楚作戰的第一次大獲全勝。
雖然一次勝敗無法徹底扭轉雙方的強弱對比,但其深遠影響早已超脫了勝敗的範疇,而是將楚軍一直不願承認的一個問題,徹徹底底地暴露在所有人地眼前。那就是比起秦軍的漿輪船和投石,楚軍地樓船戰艦,已經太落後了…在起初的阻擋和最後的撤退過程中,這些移動緩慢的龐然大物,幾乎被秦軍盡數擊沉,只有十來艘搖搖晃晃的回到港口,不經過徹底的大修,是不可能再出戰了。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此役過後,秦軍更加堅定了建造漿輪船的決心,他們幾乎停建了其它所有的船型,集中一切力量生產這種不受水流限制的神奇戰艦。尤其在加裝可以快速升降的三面船帆之後,其順水速度也超過了其它船隻,更是讓最保守的官兵,也成了它的擁躉。
而痛定思痛的諸洪鈞,終於無奈的放棄了堅持五十年之久的樓船必勝理念。“不就是漿輪船嗎?我們也會!”從密庫中找出一份滿是灰塵的圖紙…那是多年前公良羽從秦國偷回來的漿輪船設計圖,出於舊貴族的驕傲,他一直不屑於製造這種東西,直到今天迫不得已才拿出來。
當然不可能拿來就用,他先命令手下船塢造出幾艘樣船,在經過反覆試航,發現效能確實比原先的戰船優越,這才下令量產。
但上柱國大將軍是十分固執的,即使在量產漿輪船後,他也是將其作為樓船艦隊的補充,並沒有馬上賦予它應有的地位。
事實證明,事實就像最堅硬的石頭,再固執的人也會碰個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在之後的數年裡,兩軍發生過大小數十次的戰鬥,每次都是兩軍的漿輪船打得不亦樂乎,其餘艦艇就是想幫忙也跟不上。最後的勝敗往往是看誰的漿輪船更多,與其它船隻的關係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威武聳峙的樓船,更像是觀景的高臺,完全失去了其戰場威懾作用。儘管不清不願,但面對著秦軍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的漿輪船,諸烈也只好不斷擴大漿輪船的生產規模來應對…
到天佑七天春天,儘管一直損耗不小,但楚軍的漿輪船數量還是達到了八百艘,竟然超過秦國二百餘艘。其代價便是其餘船型的建造規模不得不一再縮減,甚至於天佑四年以後,竟然再無一艘樓船下水…儘管不願承認,但樓船稱王的時代,確實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秦雷所要面對的,就是那八百艘同樣的漿輪船,雖然楚國投石的射程、威力、精確度都不如秦國,但在顛簸的水戰中,這小小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知武成王殿下的豪言壯語,是從哪裡找到的底氣?
第六七九章 九九歸一(大結局)
在確定了與楚軍主力決戰的戰略方針後,秦雷向分別駐守在沿江防線的八支分艦隊發出了召集令,集中了他能召集的所有精銳力量,包括鎮南軍的水軍二十萬,步軍十萬,漿輪戰艦翻江龍六百艘、其他輔助船隻二百餘艘,以及第一軍的全體精銳,和能帶出來的全部優秀將領,甚至在中都主持兵部的車胤國都被他招至麾下…此時的秦國境內,除了五萬御林軍防禦中都之外,已經沒有任何正規軍了。就連押運糧草、維持秩序這些原本應該軍隊去做的事情,都是用一級徵召令徵集起來的團練預備役來代替。
絕對算是空國出了…而諸烈這邊,也因為幹掉宿敵伯賞元帥而士氣大振,正準備著一鼓作氣,將嚴重威脅自己地位的秦國水軍消滅掉,正巴不得來場大決戰呢!
上柱國相信,鎮南水軍之所以異軍突起,一是漿輪船二是伯賞別離,那位老元帥的作用,甚至不亞於前者。既然他現在已經死了,諸洪鈞不相信這世上還有誰的水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