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除了藜麥粥,還包了很多薯粉餃子,這個他們以前吃過,用木薯粉包的皮,也很好吃。
王胖子端起藜麥粥吸溜了一口,指著餃子問:“啥餡兒的?”
“酸菜肉。”小青又端上來一盤餃子,冒著熱氣,散發著酸酸的菜香、鮮鮮的肉香。
還有一碟涼拌馬齒莧,一碟醃過的水芹菜,一碗金黃油亮的蒸鹹魚。
王胖子在一個剛出鍋的薯粉餃子上咬了一個小口,拎著皮往裡吹兩口氣,吹涼之後先嘬一口湯汁,將餃子吸得扁扁的,再鬆開,又吹一口氣,讓它再涼一點,再整個放進嘴裡,用牙齒將皮、肉、菜碾得稀碎,品嚐殆盡。
“嗯!這酸菜餡兒真開胃,配粥一絕啊!”秀蘭夾了根兒菜馬齒莧,咯吱咯吱嚼起來。
李金庫看著一盤又一盤的薯粉餃子,又看看小青和小龍,問道:“你們這是從幾點起來忙活的?”
經常做飯的人,深知一大早就吃到剛出鍋的餃子意味著什麼。
小青臉紅了一下,似是被看穿了什麼,顧左右而言它,“沒多早,金庫哥你嚐嚐味道對不對。”
他們營地統一六點起床,青龍白虎四人不到五點就起來忙活,得虧他們手腳麻利,不然這麼多餃子再有一個小時也弄不完。
四人這幾年過得行屍走肉、渾渾噩噩,現在突然活了過來,就感覺特別有幹勁兒,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想浪費。
肖恩邊吃邊講了發展圓木匠技藝的想法,眾人一聽是為造船做準備,深以為然。
早飯後,肖恩就把老劉等幾個人叫了過去,都是擅長木匠活兒的,給他們講解了一番箍桶的步驟。
木桶的桶壁由一圈木板圍成,再用兩、三道竹圈從外圍箍住,最後再塞上桶底即可。
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如何將桶壁箍得嚴絲合縫、不漏水。
木桶不漏水,主要依靠木料的兩個性質,一是木料吸水之後會膨脹;二是木料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在擠壓之下會輕微變形。
只要木板之間縫隙足夠小、箍得足夠緊,木料吸水膨脹後就能將縫隙擠住,達到不漏水的效果。
所以,傳統箍桶工藝是不需要用膠水的。
木桶的形狀一般都是桶口大、桶底小,只有做成這種形狀,最後用竹圈箍桶時,可以從桶底套進去往上推,越推越緊,這樣就能保證箍得緊。如果是上下一樣粗的直桶,竹圈就不好做,稍小就套不上,稍大就會松。
通常尺寸的木桶,比如直徑三十、五十厘米左右,其側壁一般由二十塊木板拼成,再小一點的桶,也可以分成十六塊;再大一點,也可以分二十四塊或更多。
以二十塊為例,剛開始製作時這些木板都是平的,每塊木板都是一個梯形,上寬下窄,上邊的寬度為頂面周長的二十分之一,下邊的寬度為底面周長的二十分之一。
二十塊木板先拼成多邊形,拼好後再將內壁、外壁分別刨成圓形。
但是,木板都是有厚度的,相鄰兩塊木板之間要想貼合,它們側邊就需要傾斜一個角度。
難點就在於如何確定這個角度,有一個笨辦法:
用圓規畫兩個同心圓,尺寸與桶口一致,外圓與桶口的外圈一樣大,內圓與桶口內圈一樣大,兩個圓所形成的圓環就代表桶壁。透過圓心,將圓環作二十等分,再將木板的一端抵在一段圓環上,就可以看出木板兩邊分別需要削多大角度。
有更簡單的辦法,需要用一種工具,叫“夾尺”(見“作者有話說”附圖),夾尺是圓木匠的代表性工具。
夾尺由兩根直尺組合而成,其中每一根直尺的中線上,每隔一寸(或一厘米、一恩米)打一個小圓孔。
夾尺靠零寸的一端要長出一段(三、四厘米),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