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孩子們在探索、磨鍊的過程中難免會做錯事情,或者像我所擔心的那樣,做出錯誤的判斷。
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當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他們將做得更好。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叫孩子去體驗,只教他們一味啃書本,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再說:“這個不對”,孩子的思想、行為已經定型,哪裡還有改變的餘地?
我認為最好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尋找自己的方向。這樣,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進行選擇。與其盲目地追隨潮流,費盡心思去琢磨不斷變化的教育制度,不如把精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如果媽媽總是跟著潮流搖擺不定,那麼孩子也會跟著搖擺不定。
孩子的教育不同於挑選時裝,時裝可以跟著流行時尚不斷更換,但是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旦選定就要使用相當長一段時間,決不可以換來換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為孩子找到一種適合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流行的,但它一定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作為媽媽一定要有這個勇氣和能力,這樣才不失為一位英明的媽媽。
第二章 在責備孩子之前先審視自己
☆一切都從家裡開始
不久前,我去美國看望孩子們,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問道:“你們還記得第一次和媽媽在一起時的情形嗎?”
我突然的發問,令愛麗絲、彼得,南希都吃了一驚,他們央求我不要再提那些令人尷尬的事情了。
“外婆,我的爸爸媽媽做什麼了?”外孫們調皮地眨著眼睛問我。
“你媽媽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舅舅和阿姨不知道過得有多麼幸福呢!”南希打著圓場,同時向我眨了眨眼睛說:“媽媽,我說得對嗎?”於是,我又把到嘴邊的話嚥了回去。
外孫們依然不依不饒地纏著我問個不休,拗不過他們,我只能說:“去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儘管我一直把那天發生的事情當作笑話來講,但我的孩子們卻總是感到尷尬。這其中當然是有理由的。
坦白地講,在我們剛剛生活到一起的時候,愛麗絲、彼得和南希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第一天,快到吃飯的時候,我讓孩子們把碗碟放到飯桌上去。但是過了一會,不知道從哪傳來碟子摔碎的聲音。我匆忙跑出去一看,愛麗絲和彼得正在把碗碟往桌子上扔。
幾天後,孩子們做完功課,我讓他們到客廳來玩。孩子們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了客廳。不一會,客廳變得像一個大垃圾場。到了該休息時候,我讓他們把客廳收拾好,但是,他們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後就都跑到二樓去了。
過了一會,二樓傳來了“砰、砰”的聲音,我上去一看,三個孩子已經打成了一團。
“南希動了我的東西!”彼得喊到。
南希則大聲辯駁:“是你先拿我的東西!”
這三個孩子,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如果在一起玩,沒有幾分鐘就打成一團。想到這些,我長長地嘆了口氣。
觀察了幾天後,我把孩子們叫到了跟前。我問他們:“把碗碟胡亂扔到桌子上、玩完玩具後不收拾、兄弟姐妹間打架,你們有什麼感想?”
孩子們沒有回答。
我又問他們:“你們知道家庭是什麼嗎?”
孩子們臉上一片茫然,眼巴巴地看著我。是呀,對於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他們來說,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了。
“碗碟是我們大家一起吃飯時使用的餐具,非常珍貴,怎麼能隨便亂扔呢?自己的玩具不收拾,那誰替你們收拾呢?替你們收拾玩具的人會很辛苦的。還有,和別人打架你們自己心裡舒服嗎?互相指責,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孩子們既不知道家庭是個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