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套新標準,愣是讓你微積分,立體幾何,解決很多現在還無法要求的問題難點。
在微機保護領域,還有很多概念性的理論,在研究階段,根本沒有實現,這套標準則是假設這些都實現過後,微機保護應該達到的水平。
岡本看過之後先是驚訝,而後暗暗欣喜,在產品設計上,他始終是精益求精的,細節做到完美,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無疑會更加穩定,更何況距離張逸夫訪日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現在的產品已經升級了幾個版本了,新東西他是抄不來的。
張逸夫則面不改色心不動,與胡海濤對了個眼兒,太逗了。
這份標準,與胡海濤剛剛得到的中國微機保護規程標準初稿有頗多相似之處,對一切要求得更細了,一些曾經並不算誤動的情況在這裡明確為不允許出口跳閘,並且在各方面引數上進一步拔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方都認可後,這份博士生拔尖兒的試驗才再度展開。這回大家都重視起來,施羅德和托馬斯也無意繼續打醬油了,十分關注現有產品在這份標準下的表現。
“多虧這裡有最先進的試驗裝置啊。”施羅德這會兒才感嘆於大型動模試驗系統的先進性,“IEC要測試這套標準,也都要再引進這樣的裝置。”
眼前這套電網模擬試驗系統確實比一般的要複雜很多,根據需求,最多可以同時接8臺被測試微機保護,用於模擬一張龐大電網中的各個點。
胡海濤等人調整接線,按照新標準中的要求搭建完環境。
要測試的第一項就十分強人所難。
線路距離保護瞬時切除故障範圍。傳統的線路距離保護,不依靠通訊接收對端資訊,只單端判斷的話,只能線上路60%…70%的距離範圍內實現瞬時切除故障。原因很簡單,考慮電網實際結線、現場測量誤差等等,很難準確判斷線路的末端附近的故障是本線路的還是相鄰線路的,超過70%的距離,就就不方便判斷是否是本保護的線路範圍內了。因此全線路保護需要兩端進行通訊,因為一端超出70%距離的話,而對於另一端來說肯定在30%距離以內,那麼雙端透過資訊一握手,原來是區內故障,跳閘。如果故障超出100%,那麼肯定不在對端範圍內,雙端資訊一碰頭,屬於區外故障,跳閘就是添亂。只是透過通訊通道判別是否本線路故障,之後再進行動作,這樣一來無疑會影響保護動作時間,快速切除故障是電網安全的需要,所以速動性是繼電保護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簡單說來,在傳統標準中,如果線路長度有100KM,在70KM範圍內發生故障,是要求瞬時動作跳閘的,而在70KM以外,則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待對端資訊綜合判斷,如果是在100KM的位置,那屬於我負責,如果在101KM,就是下一條線路的事情了,我不動。
傳統保護產品誤差擺在這裡,在兩段線路交界附近的這段距離的中,保護難免會有判斷錯誤,具體來說也就是95KM到105KM這段距離。
而IEC就是揪著這塊提出的新標準,原先只要保證70%範圍內迅速動作就可以了,現在擬提出要達到95%,這基於微機更精確的工作電流和更準確的邏輯演算法,或者說是對演算法和邏輯提出了暫時難以達到的標準。
面對這份標準,岡本已經摩拳擦掌了,開玩笑,日本的繼電保護和訊號元件必然是最精確的,對於距離計算的精度是完美的,恆電產品除非去日本工廠偷到了這些東西,否則不可能更出色。
三菱率先進行測試,分別在85%、90%、95%、99%四個線路內距離上進行四次樣本測試,再在101%、105%、110%、115%,線路外距離上進行四次測試。
結果上,也完全印證了小田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