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這張藍圖的所有細節,涉及到政略、軍事、民生、賦稅、國庫等等。那麼一個品質優良的能臣則會讓這張藍圖更加豐滿,藍圖中的每一個即將實現的目標將會更容易實現。而且臣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不僅是郡王意志的執行者,更是一個睿智君王的得力幫手。
民,是每一個朝代的芸芸眾生,是這一張藍圖的最終目標,也是藍圖的實現者。太宗皇帝曾教導高宗李治說,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見,民是每一個帝國的主體,不論是君,還是臣,都離不開民。
那麼君、臣、民,誰為最,誰次之,誰為末呢?武柲認為,不同的理解,便有不同的排序,但就其個人而言,三者矛盾且缺一不可。
武柲的講話徐緩而有力,即使有的臣子聽不明白,但依舊被裡麵包含的內容所吸引,而理學官員則是如痴如醉地聽著武柲的講說。
凡理學官員都知道,能夠聽一次殿下的演講,是非常受用的,每次聽完後,真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但殿下的演講如同他的字畫作品一般極為難得。
下朝之後,武柲最終決定,還是暫時不進宮為妙,女皇多疑之心越來越重,不能在這關鍵時刻有所馬虎。
坐在馬車中,他則想著市舶司首官的人選,他決定讓副宰相兼任,那麼是宋璟?是顏元孫,還是張說?
張說是地官侍郎,不適合再為市舶司首官,他便放棄了。顏元孫忠心有餘,才能也有一些,但魄力不足,市舶司是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極有魄力的人先把框架搭起來,那麼只有宋璟了。
當然,武柲也可以選姚元崇,但姚元崇在朝中的位置太重要了,而且他十分信任姚元崇,從這一點來看,他不能放姚元崇走。而宋璟為鳳閣侍郎,檢校侍中,侍中之責與他本官之職衝突,不宜再為鳳閣侍郎,那麼就讓他到廣州去吧,先把市舶司給先弄起來。說真的,市舶司不能再拖了。
招募士兵之事也已經制定出了方案,那就是派遣大周武院的教官,去各州各縣招募士兵,並統一在洛陽集訓,初步計劃先招募十五萬新兵,在偃師和龍門建造兩座兵營,至於歸屬,由於沒有跟諸臣達成一致,所以暫時從屬於皇帝。
至於新兵集訓,以及涿州至魏州,乃至河東的防線則是一個急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就河北情報來看,契丹在大動作後,並沒有擴大戰果,武柲便由此推斷,這很有可能是契丹兵力不足的原因,但時間一久,契丹休整之後,必然會撲向河東或者是魏州一帶。
如今駐守涿州的是李多祚,只有不到一萬的兵力,但若防守,則能夠堅持數日不成問題。魏州是難民的聚集地,刺史是狄仁傑,前段時間,他最終還是放過了狄仁傑,當年倆人為忘年交時,狄仁傑便多有提攜,他武柲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何況狄仁傑確實是一個能臣,只是他心中忠於李唐,這讓武柲十分無奈。或許這應該叫做一種氣節。那麼對於這樣的人,只能用其才能,而不能引為心腹,更不能讓其入朝為官。
但不管怎樣,魏州的府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八百而已,若再加上二三百州兵也只有一千人,至於是否有民夫願意守城,這就要看狄仁傑的才能了。當然,武柲也相信狄仁傑的才能,他所治理過的州縣,百姓無不稱頌,還有百姓給狄仁傑立了生祠。由此可見狄仁傑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該派誰去魏州呢?武柲想到了薛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