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形壺初為戰國時期秦國所產,後盛行於西漢,壺腹或彩繪流雲、幾何圖案,或僅以暗刻弦紋裝飾。
繭形壺在當時既用作容器,又可在戰爭中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方騎兵馬蹄聲。
可以說,他既可以用在生活中做器皿,亦可在戰爭中當工具。
這一大一小的蠶形壺大的腹部直徑可以達到五十,小的只有二十左右。呈上來後。並未使得現場立即喧譁。甚至還有一些嗤鼻聲。
主要是,蠶形壺並不是多麼貴重的文物,在秦代時期,也有較多的出土。作為陶器,僅是灰陶,白陶製品的它。遠沒有唐代彩陶,或者漢代黑陶來地更加聞名於外。
只是,現場還是沒有誰敢直接發聲質疑,有的是為戴青保留面子,因為實在幾個人在收藏圈接觸的太多了。有的則是不敢質疑更有威望的戴青,把疑問藏在心底,是敢怒不敢言。
趙文友剛才被小看了,心裡已經有些鬱悶,再看到西京準備的古玩,再也擬製不住道,
“秦代的蠶形壺,老戴,你就打算叫我們欣賞你這對寶貝了?不錯。秦代的陶器典型器物有繭形壺、盆、鬲、釜、盂、豆、罐、甕、倉等。許多器皿有獨自的特點,比如你這一對蠶形壺,這麼有特色的陶器也不能說什麼,只能說還可以,能夠代表你們大都市的文化。”
戴青不以為然,他訕訕道,“小趙。我看你的鑑賞能力實在可見一斑。你真的應該跟其他城市的大師好好地學習一下。不過也可以理解,小地方的文協主席跟大城市的畢竟不一樣,鑑賞界本來就魚龍混雜,參差不齊。”
“你這話什麼意思?”趙文友真生氣了。
戴青卻淡淡道,“我只是說的事實。下邊我就教你鑑賞一下。這一對蠶形壺乃秦代製作的,沒錯。他體現了當時的製作工藝,而蠶形壺的話,它的壺腹上有的會彩繪圖案,有的會寫上陶文。我想說給大家的是,我這兩件陶器與眾不同的就在於它上邊的陶文。”
戴青走上前,指著陶器道,“半年前,這兩件陶器跟大量的陶器在一座墓坑中出土,是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秦墓。可這座秦墓並非是秦始皇墓的主體,而是距離秦陵5公里左右。這些墓葬級別不高,但在出土的部分陶器上,發現了“麗”字的陶文,這對揭開秦墓的主人身份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31年,他在帝陵附近置麗邑;三十五年移民3萬家到麗邑。在麗邑里居住的,有修建秦陵的工匠,也有負責監管的人員,也有來自關東六國的人員,同時,還設定了軍事機構。”
“大家都知道,秦皇陵墓穴出土的乃是皇朝帝陵,而這一次出土的陶器中發現“麗”字陶文,由此可初步判斷該墓地為從屬於麗邑的一處重要的小型秦墓地,是為秦始皇帝陵建設服務的。”
“這些人,很可能是製作兵馬俑、秦陵文物的工匠。所以這兩個小小的蠶形壺,兩個陶器不是關鍵,而是我們透過這兩件寶物,看到的當代的歷史,看到的一個驚天的寶藏疑團。我們會開始想,秦始皇修建秦陵還設定了“麗邑”?”
“他為什麼設定麗邑,麗邑里又都是什麼人?他會揭開一個又一個的謎團,直接把秦朝一個王朝整個的皇廷挖掘出來,再現一個帝國的文明,包括殺戮,統治,管理,從軍隊,到生活。”
“小小的兩件蠶形壺。凝結了這麼多的歷史和文化,完全再現了一個秦王朝,你又怎麼可以用還可以這樣簡單的三個字來形容?”
戴青說的滔滔不絕,口誅筆伐的氣勢完全叫趙文友目瞪口呆,毫無辯解。
“所以,小地方來的鑑賞家,來的文協主席就是目光短淺,鑑賞水平一般,我難道說的有錯嗎?”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說法,我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