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人犯罪。”
“《黑暗騎士崛起》的宣傳方式完全是洗腦、病毒式的。它不斷渲染著杜克?羅森伯格電影中反派的自信、邪惡和黑暗,即便是蝙蝠俠本人,也從英雄變身為‘在哥譚市罪惡的泥沼中掙扎的忠奸人’……我相信大多數影迷是為了看反派如何把現實搞個天翻地覆才去看電影的,他們期待一個能把蝙蝠俠殺死的兇手,因為杜克?羅森伯格讓他們熱愛神經質、復仇和無政府主義。”
“這也深刻揭露了杜克?羅森伯格的一個問題,他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不同於以往的漫畫英雄電影,它著重刻畫的並非蝙蝠俠和布魯斯?韋恩,而是像小丑或貝恩一樣的反派,他們比蝙蝠俠更為立體和性格鮮明,這種創作方式加上電影上映前對反派角色的宣傳——蝙蝠俠電影在杜克?羅森伯格手裡。蝙蝠俠是陪襯,他花費2億5000萬美元就是在打造打斷蝙蝠俠和社會支撐腿骨的惡人——讓影迷們會被灌輸更傾向於反派的價值觀,這是杜克?羅森伯格電影最可怕的地方,他直接影響和扭曲觀眾的價值取向。”
“在《黑暗騎士崛起》的宣傳中,片方大量運用了諸如在網上釋出影片反派角色通緝令等病毒式營銷,來提高影片的關注度。這從另一方面加深了影片和現實的分割線。這種宣傳方式早在1999年《女巫布萊爾》時,便曾引起了影迷恐慌,當時曾有美國電視臺做出調查,竟然受訪影迷中有百分之四十七的人認為《女巫布萊爾》的錄影是真實的。”
“更為可怕的是,杜克?羅森伯格因上一部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而積累的盛讚,成為了可能誘發此事的另外一個原因。早在‘黑暗騎士崛起槍殺事件’發生前,就有影迷威脅要‘讓給出差評的提前觀影者意外死亡’,以及他本人收到了死亡威脅。”
“還有媒體根據目擊者傳言,稱詹姆斯?霍爾姆斯行兇是因為‘沒有買到首映的電影票’。這些猜測讓全美的民眾都趕到驚恐!”
“我們是時候該反思了。這種反思應該從自我排斥《黑暗騎士崛起》宣揚的價值觀開始!”
像這樣的言論成批的出現在了各大媒體上面。
“蝙蝠俠的敵人們在蒂姆?波頓手中是漫畫式的癲狂角色,在杜克?羅森伯格手裡,翻轉而成了如小丑般立體、複雜的恐怖分子,他們信奉無政府主義,在變成暴徒之前,他們和蝙蝠俠一樣是殘酷物質社會的受害者,只是他們走上了和布魯斯?韋恩截然相反的道路。”
“這條道路更符合正常人的選擇,墮落遠比堅守正義更容易。以詹姆斯?霍爾姆斯模仿的小丑為例,他不相信任何人。即便是為自己賣命的手下也可以毫不猶豫的一槍斃命。他不需要金錢和權力,但卻以這兩樣東西玩弄每一個人。他不怕死亡,不怕失敗,一心只想毀掉這個和自己一樣冷酷的世界。”
“正式這樣的人和角色,才引導只有25歲的詹姆斯?霍爾姆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從百年前的第一批電影工作者發現了電影的商業娛樂屬性以來,暴力就和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在類似杜克?羅森伯格這樣的名導手下逐漸演變成一種令人熱血沸騰的藝術。”
“縱觀杜克?羅森伯格二十年的導演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十分明顯的規律:無暴力,不商業。電影中的暴力元素滿足了一顆顆不滿於現實的躁動的心,讓觀眾們的英雄情結和破壞慾在電影的虛擬世界中得到了暫時的滿足。”
“同時,杜克?羅森伯格的電影也讓觀眾熟悉了犯罪。學會了犯罪,甚至迷上了犯罪。我們應該承認的是,電影在日益猖獗的各類社會暴力活動中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試問看過《黑暗騎士》的人,你們有誰沒被小丑那極度的瘋狂和精密的計劃迷得神魂顛倒?有誰敢說自己看完後,沒有一種想在某個地方引爆一枚炸彈然後像小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