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誰穿同一條褲子;是張俊的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優點。
1141 年,宋高宗欲將各大帥兵權,收歸國有,張鐵山再次以身作則,第一個站起來表態,再次擺出了一副願做黨的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的政治高姿態。
反目——偶然的結果還是必然之結局(1)
然而,這樣一位貌似堅持原則的好乾部,卻是“中興四將”中人格最卑的一位,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最差勁的一個。
當趙構、秦燴一夥欲致有“不聽話”之嫌的嶽鵬舉於死地而後快的時候,作為曾經並肩作戰的革命戰友,張鐵山既沒有象韓世忠那樣挺身而出,甚至沒有象劉光世一樣保持中立,而是以身做賊(則)、首先發難,上前又給了一棒子(岳飛冤獄,韓世忠救之,俊獨助燴成其事,心術之殊也,遠哉),結果是把嶽鵬舉徹底打成了三胖子。
協助秦燴做部隊基層工作,尋找可提供偽證的汙點證人,為*岳飛添磚加瓦,是張俊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汙點,也是將其由享“鐵山大哥”美譽的愛國將領,變成跳樑小醜的重要歷史事件。
那麼到底是在什麼時候一心浴血奮戰的老張同主和派的代言人老秦之間成為了“放到一個鍋裡煮都不會串味”的“死黨”呢?據後世史學家分析;時間的界限應該放在1141年正月的一次高階私人會晤之後。
當時,高宗趙構在浙江紹興自己的豪宅裡接見前來朝拜的張俊時,針對其“跋扈”行為,以唐朝的“模範幹部”大將郭子儀為例對其提出了警告:“看看人家郭子儀,雖然手握重兵,卻總是拿朝廷當盤菜,這才得以善終、安度晚年。”然後一針見血地切入主題:“你要是裝大了,我保證不了你的安全(若恃兵權之存,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饗福,身亦有不測之禍,卿宜戒之)。”
郭子儀,是唐朝中期的名將。“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其實論實力,郭子儀是當時最有資格當誰也不擺的軍閥的,但他卻是一個能夠與皇帝保持一致的好乾部。據不確切的小道訊息記載,皇上說上東,老郭不上西;皇上要攆狗,老郭不抓雞;皇上想夾菜,老郭絕不轉桌。
高宗以“好乾部”郭子儀為例,足見其用心良苦。但趙構對統兵的大將一直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法,然而此次打了一巴掌後,卻再未程式性地給一個甜棗當下文,完全是殺氣騰騰的震懾,無一絲收買、籠絡之辭。據後世史學家分析,恰恰是在這個時候,高宗趙構向張俊亮出了將與金兵議和及收回各大將兵權這兩張底牌。
按理講立場是最不容易改變的,否則就不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類的名言出爐。但張俊不僅改變了主戰的立場,而且還是360度式的。正是在此次談話後,一向表示要與金兵血戰到底的張鐵山,不僅與高宗達成了“約俊主和議,盡罷諸大將,悉以兵權歸俊”的口頭協議,還與秦燴之間開始出現了王八瞅綠豆般的“藝術效果”。
正如史料中所記載:“(張俊)力贊和議,與檜意和,言無不從。”
作為“中興四將”中吃的鹹鹽最多的將領,張鐵山為何不顧名節,作出讓世人唾棄的行徑。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反目——偶然的結果還是必然之結局(2)
作為“中興四將”中吃的鹹鹽最多的將領,張鐵山為何不顧名節,作出讓世人唾棄的行徑。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 妒婦心理,紅眼病作怪:
有一個很雷鋒的詞;叫做“成人之美”。可實際情況卻是“成人者寡、忌賢者眾”。因此;唐朝著名思想家韓愈才發出了“事修而謗興、徳高而毀來”的慨嘆。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張俊與老戰友岳飛之間產生隔閡,主要是由於其心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