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感情,一半是出於同情,後來就朦朦朧朧地產生了愛情。
馬玉花的父母年紀大了,有三個男孩子一個寶貝女兒,正應了“仨娃兒六個蛋,比著不管飯”那句老話,把三個媳婦娶進來以後,都不夠孝順,一個個都鬧分家。分開後,兒子們連一挑水也不給父母擔了。
老兩口見養兒子沒有用處,就把養老的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他們對女兒將來嫁什麼人極其挑剔,又很尊重馬玉花的意見。當他們張羅著為馬玉花找一個合意的婆家時,馬玉花向二老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兩個老人到我們馬寨孫二孬的家裡看了看,除了家裡窮一點以外,沒有什麼其他毛病。
孫二孬在生活的重壓下,造就得比同齡人成熟。若把###抖摟出來,這小子具有雜種優勢,長得很帥氣。況且已經沒有了爹媽的拖累,最合乎馬玉花爹媽的擇婿標準。所以,兩下里私自商量好以後,孫二孬又央著元叔公開保媒,親事如同閃電一般地定了下來。
馬玉花爹媽看出兩個年輕人生米已經做成熟飯,什麼也不要,把女兒嫁了過來,果然沒有失眼。直到後來,孫二孬在唐都市做大生意,整天在酒場和歡場裡泡得紙醉金迷時,卻始終對馬玉花的父母孝敬得無微不至,都是因為有這麼最初的原因。孫二孬報恩一樣地為兩個老人,做完了他們的三個兒子所不能辦到的一切,這是我們這一帶有口皆碑的事實。高樓鄉計生辦的人員,一旦向群眾宣傳,一定把孫二孬和馬玉花的故事,當做典型例證,說生兒子不如生女兒。這種宣傳,讓馬玉花的三個哥哥和嫂子們很有意見,但孫二孬有的是錢,經常接濟他們,他們還是能夠忍氣吞聲的。馬玉花的大嫂公平地說:“咱家的小花太孝順了,輪不到我們,表揚他們我們應當感到光榮。”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個最時髦的詞是“鄉鎮企業”,“大力發展”的高調唱了許多年。上級和鄉親們一樣,都是想快速致富,他們在各種大小會議上反覆說,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鄉鎮企業是農業走向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是縣域經濟的半壁河山,是解決農民離土不離鄉的有效途徑。為了加快發展步伐,層層下達了高指標,鄉鎮企業的產值數字,年年都有重大突破,不管有沒有利稅,考核領導政績靠的就是產值。縣裡帶領各鄉鎮的領導,到外地考察了一遍又一遍,還搞過多次鄉鎮企業產品展覽。
最早一點辦展覽的那一年,是在縣城東關的大街上,搞了一次產品展示活動。縣裡出高額的獎金頒發給優秀鄉鎮、優質產品和優秀組織工作者,把全縣各級的積極性大幅度地調動起來。各個鄉鎮領導使盡了渾身解數,想盡了千方百計,力圖在這場“臨潼鬥寶”一樣的盛會上奪魁,各種產品琳琅滿目,擺滿了一街兩行。
現在的人回到那個時代仔細看看,肯定覺得滑稽可笑。大家都把自己封為“中州名鎮”、“工礦之鄉”,高音喇叭不停地哇哇叫著,宣傳著自己鄉鎮的成果。其實,那麼多展臺上擺著的東西,沒有什麼高精尖的產品,不過是過去常見的東西。多數鄉鎮,把自己農修廠的鐵匠爐、木匠鋪做的商品擺了出來,有犁面、犁鏵、耩地用的耬,還有油漆得明亮的捷克式立櫃,裝上一面能夠照著全身的穿衣鏡,讓一些即將出閣的女孩子流口水。有些鄉鎮的產品簡直拿不出手,把已經沒有人穿的布鞋、花鞋墊兒,做飯用的莛子“鍋拍”(鍋蓋)、蒸饃用的箅子,下雨時穿的木泥屐兒,小孩子冬天打的“皮牛兒”,都當做手工造的工藝品擺在頗為顯眼的地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