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投入的500元,共計只有1000元左右。
趙主任說,……鑑於過去的經驗教訓,國家對新建水庫移民安置很重視。從電視上看到,國家撥款把新水庫移民的房子蓋好了,驗收再驗收,達到滿意才搬進去;柑桔園建好了,水、路、電通了,交給移民使用。這是對的,應該的。但是,對老移民問題關心不夠,得過且過,能推就推,留下一大堆問題沒人管。而老移民的重新搬遷安置,房屋是自拆自運自建。為了生存借點錢興建農田水利還要還本付息,這太不合理。同樣是移民,新老待遇天壤之別!
趙主任在那篇《老水庫移民問題出現的幾個強烈反差應引起足夠重視》的文章中叫苦道:這些反差在接待移民**告狀者時,從道理上說服不了移民,覺得理虧。國家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到現場看後也認為是欠下移民的債……
都是社會主義制度陽光下的水庫移民,“緣何不平乃爾”。這種強烈的反差自然很容易形成心態的不平衡而導致不穩定。
分析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時,趙主任認為:可能是在新建工程時,國家和政府找移民,不得不讓步;而老工程早已建成了,移民有問題自然反過來找政府。在政府有困難的情況下,往往難下大決心去解決以至被擱置和忽視。
廣大移民群眾“咬牙過關,重建家園”的同時,當然十分渴望社會理解他們,他們的貧窮不是自己造成的,當初不是支援國家建設修水庫,也會和其他好多地方的農民群眾一樣,已經治窮致富,不會落得現在這樣的可憐巴幾;也十分渴望下游人民飲水思源支援他們,當初“遷一家、保千家,一人遷、萬人安”,現在下游千家好,上游一家難,應該回過頭來“千家保一家”,這才符合國家規定的受益區分擔的原則;還十分渴望國家扶持他們,國家對一般貧困區(指老少邊窮)人民那麼關心,又給錢又給政策優惠,而他們是為了國家建設而貧困的,比一般貧困地區更為迫切地需要國家再扶持一下,度過難關。
趙主任呼籲:三門峽庫區移民渴望和要求是不高的,是符合情理的,應該得到充分理解、同情和支援,應當繼續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
國家有能力興建三峽這樣的工程,無力解決老移民的問題,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廣大老移民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國家和社會是欠了移民的債的,現在提高庫區建設基金標準,加大對他們的扶持力度,是完全必要的,合情合理的,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完全應該接受的……
在一篇題為《關於中國水庫移民安置優惠政策的探討》文章中,趙主任再次講道:對水庫移民實行優惠,既不是恩賜,也不單純是照顧,而是社會應盡的一份責任。實行移民優惠政策應貫穿在移民生活安置和生產發展的始終,不能視為權宜之計。由於移民今日的生活是許多代人投資和勞動積累的結果,如打算在極短時間內,用所謂一次性補償,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恰好在這方面,實物補償往往延伸不到;而優惠政策卻便於發揮作用。當然,對移民實行優惠政策也不是無限期的。如果新的生產生活水平達到和超過了原有的水平,而且和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同步,即可“摘帽脫鉤”。
容易使移民貧窮的再一個原因是頻繁的搬遷。
俗話說,一搬三年窮。幾十年來,移民們都在貧困線上苦苦煎熬和掙扎,剛有一點積蓄時,幾乎又都在不斷的搬遷中折騰。他們中,少的已搬家三至五次,多的搬家達**次之多。當初的小夥子大多“搬”成了年逾古稀的耄耋老者。他們幾代人的奮發努力和艱苦辛勞,都“貢獻”給了不斷的搬遷之中。由於不斷搬遷,每個家庭的家產越搬越少,越遷越窮。多數人搬沒了住房,搬得無吃無穿,搬得沒有錢供子女上學。每搬一次,他們都必須付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