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甲的皮革基本沒有加工,活動不便,容易腐爛,防禦能力也不高。僅僅能抵禦遠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衝擊力;所謂“鑲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後再鑲嵌上護心鏡等配件,而鱗甲則是用細小的鐵環將寬而厚的長方形金屬片連線起來。鱗片間有空隙,活動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將席”那樣;所以那時的鱗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塊,由頭上套下去,再用皮繩紮緊兩脅,這樣的裝備直到查理曼時期才算有了一些進步:由更寬的弧型鐵片夾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裡,互不連線,由鉚釘固定在袍子上。類似清朝的鎧甲。這樣的鎧甲可以比較自在地活動。但缺點是無論什麼季節都要穿著一身棉被打仗…… ;' ;西西河 ;南山賊' ;在這個時代。鎧甲基本上不提供對四肢的防護。取而代之地,繼承自諾曼人的尖錐型頭盔和帶護鼻的整體鐵面具出現了,而鳶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現在這個時代。鳶盾長將近,上部是橢圓。下部變尖,由輕、厚又有彈性的木材精製,四周包裹鐵片,中央把手處有半球型的金屬突出。因其防禦面積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騎兵使用,在13世紀前都很流行。 ;8世紀的時候,鱗甲的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魚鱗形的甲片互相直接連線,並且緊密覆蓋,無論是可動性還是防禦能力都比原來的鱗甲上了一個臺階。但是這樣的鱗甲很沉重。製造時間非常長,而且必須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貴;即使是到了10世紀,也是領地1000英畝以上的大貴族才能夠擁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其中。同時。鎖子甲也逐步恢復過來:雖然5世紀時已經出現了由粗大的鐵圓環互相連線而成的鎧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實用性並不高;羅馬時代的鍊甲製作技術失傳了很久,而也是在8世紀時,歐洲的鎖子甲終於再次達到了實用的程度。——可實際上真正登峰造極的工藝其實是被羅馬文化影響到的阿拉伯;當初是羅馬人把鎖子甲介紹到西亞的,阿拉伯人的鎖子甲工藝又隨著十字軍東征反饋回了歐洲,自此之後,歐洲的鎧甲製作工藝才真正地發展起來。以12世紀的鎧甲作坊為例子,讓我們來看看一件鎖鏈甲是如何製造的。 ;' ;西西河 ;南山賊' ;首先,和做衣服一樣,需要量體裁衣,畢竟鎧甲其實就是金屬製的服裝,特別是軟甲類;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裁縫。由於對鎧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鎧甲必須在一個星期內完工,因此鎧甲作坊必須由好幾個師傅分工製造:鎖鏈甲是由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煅打扭曲成直徑1厘米左右的圓環,並且敲打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在環的兩端衝出直徑1毫米左右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後,用一毫米直徑的鉚釘連線起來。 ;做鎧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個鎧甲師傅一天內能完成10到20厘米見方的一塊“鐵布”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在鍛造出按製衣的方法畫出的裁剪圖上規定形狀尺寸的鐵布後,再由大師傅精心地用鐵環連線每一個部分;為了活動方便,鎧甲一般比設計的略大一點點。然後在領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掛傷衣服和面板,一件鎧甲就完工了;知道鎧甲為什麼值錢了吧?11、12世紀時一名騎士的全套裝備價值相當於一個小型農場;鎧甲師傅在中世紀的農奴制度中,也是能夠和牧師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