峪縣的老百姓對陳?敬若神明,將水渠命名為\"狀元渠\",又在祁連山腳下修了一座\"狀元廟\"。
陳?還將縣衙後院改造成學堂,招收貧家子弟入學,而他則在公務之餘教授學生。
朝廷徵召陳?回京,嘉峪縣的三萬老百姓傾巢而出,擋在路上不讓陳?走。
陳?說:\"這是入京向陛下和太子述職,多則兩個月,少則一個半月,就回來了。\"
嘉峪關的耆老說:\"嘉峪縣邊遠貧瘠,本就配不上狀元公,狀元公回南京做大官也是人之常情,我們本就不該阻攔。\"
人群中哭聲一片。
陳?十分動情地說道:\"諸位父老放心,學生要在嘉峪縣做滿二十年縣令,就是陛下讓學生在南京做尚書,學生也是不會做的。\"
嘉峪縣的老百姓這才放行。
尹昌隆是在河南信陽當縣令。
信陽比略陽、嘉峪強多了。但信陽民風相當彪悍,各個鄉里之間,各個宗族之間,經常因為爭奪田界和水源而發生械鬥,每年都要死傷數十人。
河南布政使和指揮使十分頭疼。
尹昌隆到任後,深入民間地頭,廣泛走訪,廣泛徵求意見。
他將各個鄉里、宗族拉到一張桌子上,苦口婆心地勸導,制定了鄉規民約,對械鬥的處罰十分嚴厲。
同時,他又丈量田土,明確界限,開挖溝渠,合理分配水源,基本上解決了各宗族、鄉里之間的矛盾。
從前動輒打成一片的信陽,真的打成了一片。
信陽的老百姓對尹昌隆十分感激,稱其為\"神君\"。
在此次一年一度的小考中,張信、陳?、尹昌隆脫穎而出。
朱允熥對他們大加讚賞:“三位愛卿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今後還需盡心盡力為朝廷效力。”
張信、陳?、尹昌隆躬身謝恩:\"臣等德微才薄,殿下廖讚了。\"
朱允熥滿面春風,\"三位愛卿不必過謙,父皇對你們十分賞識,一會還要親自接見你們。\"
三人十分振奮,十分期待。
不一會功夫,朱標便來了。
張信率先跪下叩頭,陳?、尹昌隆緊緊跟上。
朱標親自將他們扶起來,又命他們坐,說道:
\"你們的優異表現,朕都看到了,不愧是進士及第的俊傑,放在哪裡都是閃閃發光。如果我大明的官員都像卿等這般卓越,國家興盛只在彈指間!\"
說罷,親自給他們斟了三杯茶。
\"來!以茶代酒,朕敬你們一杯!\"
張信、陳?、尹昌隆肅然起立,齊聲說道:\"陛下厚愛,愧不敢當,惟以死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