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如疾風般傳到南京,大臣們聚集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
騫義氣得鬍鬚顫抖,\"此獠竟敢背信棄義,不處死不足以平民憤!\"
他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引起一片附和之聲。
劉璟拱手道:“陛下,陳祖義作惡多端,屢次劫掠沿海,欠下了無數命債。請陛下殺之!”
眾臣紛紛附和。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群情激憤,彷彿要將整個朝堂都掀翻。
朱標對陳祖義的欺罔之舉也是異常惱怒。
朱允熥雙眉緊蹙,憂心忡忡說道:\"此事或許不像表面那般簡單,恐有內情。懇請父皇下旨調查,再作定論。”
此言一出,大臣們臉上無不寫滿了驚愕。
中書舍人劉三吾年近八十了,直言不諱地說道:“太子此舉實在不妥!陳祖義乃是惡貫滿盈,怎能輕饒?”
禮部尚書白信蹈義正辭嚴說道:“太子莫要被海賊的花言巧語所矇蔽!此等惡賊,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眾大臣紛紛點頭附和。
這兩位,明年春闈大試,將會捲入南北榜案,那又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
連遭兩個德高望重老臣的當廷指責,朱允熥臉倏地紅了紅,堅持說道:
“孤並未說過輕饒,只是說要查清,這有什麼不妥的。陳祖義雖為海賊,但在剿滅史大威、島津義雄之役中,也是立有大功的……”
然而,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更多的反對聲淹沒。
朱允熥抬起頭,眼神堅定地看著朱標,說道:“兒臣認為,還是應該先查清楚,才能下結論。\"
眼見兒子的處境如此尬尷,朱標揮揮手,說道:\"先退朝吧,此事明日再議。\"
大臣們搖頭嘆息著走了。
回到了乾清宮,朱標問道:\"你不知道眾怒難犯的道理嗎?\"
\"兒臣知道。\"
\"既然知道,為什麼還那麼固執?你是大明的太子儲君,為一個海賊開脫,實在有損你的聲譽和威望。\"
朱允熥道:\"父皇不覺得今日朝堂上的情勢有一點詭異嗎?就算陳祖義真的該殺,查清楚再殺又有何妨?但朝臣們恨不能立即將陳祖義殺掉了事。\"
\"他們這是在藉著陳祖義的由頭,發洩對解除海禁的不滿。為大局考慮,陳祖義殺不得,殺了之後,又會有新的海盜頭子冒出來,南洋就又有得亂了;南洋一亂,海患就不得平;海患不平,則遷都無望;遷都無望,則蒙古難清!\"
朱標也有這種感覺,可是陳祖義降而復叛就是鐵一樣的事實,這種時候再不殺了他,怎麼向文武大臣們交代?
朱允熥繼續說道:
\"父皇不妨想想,陳祖義好不容易獲得了遠洋貿易的機會,卻前腳回到大琉球島,後腳就叛逃,這合情理嗎?\"
\"李三在供狀中說,陳祖義叛逃是為了拐走朝廷的糧食物資。兒臣仔細算過了,那批糧食物資充其量值三十五萬兩白銀。這筆銀子對別人來說,可能的確不少。\"
\"但陳祖義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會為了這幾個銀子,而放棄已經到手的遠洋貿易機會嗎?那可是父皇親口答應他的啊!\"
\"他得有多蠢,才會做出那種撿芝麻丟西瓜的事啊!可是陳祖義會是個蠢人嗎?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因此,兒臣認定,這次事件絕對是個意外。為了顧全解除海禁的大局,兒臣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保下陳祖義!\"
朱允熥說得合情合理,由不得朱標不信。
他說道:\"此案並不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