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不好控制。
他不貪圖名,不貪圖利,他太有自己的主意了,他連上位者都敢挑選——他不是挑選了一位君主,而是一位賢能的君主。
倘若有一日,自己做錯了事情,他就要失望而去了。
隨伯英無疑是個好臣子,但他有自己選君主的條稱。
皇帝當時就在想,將太子交給他好嗎?
他會不會認為太子無才,所以就要另擇君主?
這是天下清高才子的通病。皇帝從隨伯英的身上,看見了這個病。
這個病,他不喜歡。
雖然念頭奇怪,不符合明君的舉止,但他確實不喜歡。他更喜歡宮裡的太監們,他們只要聽話,只要懂事,只要順著他的心意去就好了。
彼時,太子已經在隨伯英膝下教導好幾年了,已經展露出了許多愚蠢。皇帝便來了興致,他想——這個蠢貨明顯不是明君,那你會投靠晉王嗎?
他還發現了隨伯英一個愚蠢的地方。像他那樣的人,竟然也會看不清渝州書院黨派,明明道不同,竟然還一味的跟著宋閣老等人走。
等他明白過來,他跟渝州書院黨派毫不相同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呢?
很快,他就看見了結果。隨伯英跟渝州書院決裂了。他很快就開始走自己的路。
皇帝為他歡喜欣慰的同時,又心生出一些不滿來。
隨伯英……太聰慧了,太有主見了,他不可控,他明白了渝州書院跟他的不同,甚至都不來詢問自己的意見。
他走了一條孤道。
他並不跟著君主走。
為什麼?
皇帝始終不太懂他。
所以後來隨伯英倒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為了太子跟隨伯英太過親密,所以生了嫌隙,又或者是為了晉王打壓太子,更聰明一點的便是猜測隨伯英只是江南和北邊之爭的犧牲品。
這些揣測,皇帝都沒有放在眼裡。
因為他知道,他任由隨伯英去死,無論他是不是被願望汙衊的,他都願意讓他順其自然去死。不為別的,只為著隨伯英年歲越大,便越來越活得明白。
這份明白,看見了他坐在皇位之上的身不由己,看見了他被江南世家轄制的狼狽,看見了江南百姓的困境之後的無能為力,看見了他……也只是在謀皇帝之利,並不為完全為百姓,只是為了對抗江南世家。
所以,他叛出師門,開始主張變法,但又不願意依靠皇權,想讓天下的百姓都齊全無苦。
這怎麼可能呢?
皇帝很憤怒。
他現在想起來,依舊很憤怒。
隨伯英,揹著所有人義無反顧默默籌劃的圖謀,他心知肚明,即便與他的道相同,但他依舊不願意用隨伯英。
他不像個奴才,倒像是主子。
5
補了一更。</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