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方便,趙航閒得無聊,乾脆便拿了梳鬆散的羊毛紡線玩。帶了三個錠子的小紡車,趙航根本玩兒不轉,一會兒這邊線斷了,一會兒那邊絞的太粗了,手忙腳亂的跑來跑去沒一會兒眼睛就成一圈兒一圈兒的了。茯苓便笑道:“別說大郎你眼暈了,我便是坐在這裡看,都覺得手忙腳亂。”
趙航嘆氣:“能同時管三個錠子的人,動作得多快啊!”
茯苓笑道:“可不是,這會兒不練上幾個月,上手都難,真不知道南方那些大紡車(注2)的小娘子,手腳得麻利成什麼樣子?”
趙航一愣:“大紡車?”
茯苓點頭:“我也是聽人家說的,那種大紡車都是建在水邊的,靠水流推動。一個紡車上有三五十個錠子呢……說起來,咱們這邊雖然沒有棉花跟蠶絲,可挨著草原,羊毛卻是不少的。可惜咱們這邊缺水,做不得大紡車,羊毛跟棉花紡線也不太一樣。人家南邊的棉花,綢子,各有各的大紡車,紡線方便得很,可咱們卻只有這種費勁兒的玩意。說起來,一斤羊毛比棉花還便宜三兩文,可是架不住紡線麻煩,羊毛的東西做出來就貴了……可有什麼法子呢?咱們這裡還好,往北面走一點,到了山上,吃水都難,哪裡弄得成水車。”
趙航非常理解茯苓的話。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水力這些東西對地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唐朝的時候西安還是國都呢!可宋朝的皇帝寧可選擇四周沒有屏障的開封做國都,還不就是為了那裡交通便捷,水運發達?在連基本的火力,電力機器都不存在的社會,水力的影響要比後世更大。等等,火力?趙航腦子一動,隨即又把這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壓了回去,這太異想天開了!自己這幾天還琢磨著如果來年嚴霜去開封,便也跟了去……一個簡單的縫紉機就把自己折騰個半死,別的,還是別做夢了。
作者有話要說:注1:關於毛衣,日本僧人成尋所作的《參天臺五臺山》中有這樣的記載:通事毛衣、毛頭巾、手袋、毛襪等直錢五貫與了。御藥早可赴五臺仰通事了。通事買老僧料毛頭巾、毛沓、革手袋三種持來,直一貫五十文與了。
當然,那時候的毛衣十有八九與後世的針織毛衣不是一回事兒,估計是毛氈之類的,可見,毛紡織品在那時候確實已經被人們普遍使用在禦寒上面這一點毋庸置疑。
注2:北宋後出現大紡車,結構由加捻卷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雙手來搖動。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紡織機械。原動機構為一個直徑很大的水輪,水流衝擊水輪上的輻板,帶動大紡車執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加捻和卷繞同時進行,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一晝夜可紡紗100多斤。
這種大紡車始於宋朝,元朝得到改進和大規模推廣——————當然,這是我們的真實歷史。而本書的歷史是被穿越者改變過的,這種始於宋朝的水力大紡車,在趙航穿越的這個年代已經相當先進已經在江南普及了^_^。
☆、第三十九章
茯苓的手很巧;沒幾天就織出了一件厚實的V領毛衣;趙航興高采烈的把毛衣套在了身上;想了想,又跟茯苓比劃了一下;請她給自己再織一條毛褲,這樣子,以後運動的時候,就不用擔心腿不好打彎了。
趙航真心覺得這東西非常適合部隊;茯苓織好了毛褲,他便把毛衣毛褲全都穿到身上去跟嚴青顯派,問嚴青這玩意可不可以做軍需。嚴青看了看便拒絕了,“雖然也算暖和;但比棉衣還是差了點兒,也就是不是很冷的時候穿穿還行,冬天行軍打仗就太不擋風了,還得另穿別的,不實用。況且這東西一套就要一個是織個十天八天,工費就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