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世出之傑”。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存在,是與非的砝碼應掌握在百姓的手上。王安石變法在封建社會,自有其積極性,但其出發點無非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而沒有站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免役法”弊端尤其顯見。“青苗法”和“免役法”頒佈的初衷無非是為了增加朝廷收入。“青苗法”是向老百姓攤派貸款,限期歸還;而“免役法”是讓百姓用錢來買兵役。初看這兩個新法,是對老百姓有利的,實際上,在北宋末期,周邊國家如西夏、大遼、金,不斷在蠶食中原,百姓經濟收入並不能保障。在這種背景下,多數百姓是沒有錢用來買兵役的,所以,此法的針對面很狹小,無非是給那些富家子弟服務的。富家公子交了錢就免除了兵役,那窮苦的老百姓呢?“青苗法”則更加荒唐了,因為新法在上面說的冠冕堂皇,但到了下面,便成了很多地方榨取老百姓油水的工具,地方上用朝廷的法律做掩護,任意放發高利貸,苦的自然是老百姓。
司馬光的萬言書打動了高太后,決心推翻新法。於是,高太后將司馬光被升為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當時,按宋朝的建制,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應是當朝第一權臣。
隨後,高太后又將呂公著從揚州調了上來,先任其為尚書左丞,又升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分別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知樞密院事。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以司馬光和呂公著為中心的新的朝臣班子。
高太后重用了司馬光、呂公著等一批守舊派。這批人多反感新法,所以方向一致,在高太后的支援下,開始大張旗鼓地推翻新法。
司馬光素與蘇軾交善,所以,少不得把這位大才子弄到自己身邊,薦舉他為中書舍人。司馬光大權在握,黨派形成,又有高太后做後臺,於是,果斷地廢除了“青苗法”和“免役法”,本欲恢復“差役法”,大臣章惇出班反對。
章惇道:“新法乃先帝(神宗)力推而行,王相為之嘔心瀝血,眼下,各地成果初成,怎可一朝廢去?”
司馬光道:“章大人可否到各州府調研?”
章惇道:“本官也曾遊歷各地,便聞新法之利,像司馬大人《萬言書》中所言弊處並非不見,但總是少數,金無足赤,事無完美,我們怎能因少許瑕疵而累大局呢。”
司馬光說:“本官在地方上呆過,也曾遍訪多處,所聞所見恰恰與章大人的相反,新法在各地是利小而弊大。”
章惇向哲宗及高太后道:“萬歲,太后,前朝功績萬不可草率廢除啊。”
哲宗看看高太后,不敢擅自做主。
高太后已經決意廢除新法,所以,見章惇為新法辯護,自己反感。她淡淡地道:“章愛卿,你乃前朝舊臣,忠於先帝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哀家希望你不要讓下面那些官員矇蔽了眼睛,司馬愛卿說的明白,那些地方官員大發新法財,靠朝廷的改革壓榨百姓,他們有幾個不說新法之好?那樣的話你也能信?”
章惇額頭的汗刷地下來了。
高太后揮揮手,示意章惇退下。
章惇看看司馬光,歸班站好。司馬光也瞥了他一眼。此時,兩人心中各有算計,章惇在想,司馬光啊司馬光,我看你依仗高太后能到幾時。司馬光卻在想,要推翻新法,必須要搬掉章惇這塊“絆腳石”,否則,還不知哪天他又跳出來。
於是,司馬光找了個理由,將章惇出知汝州去了。
章惇一走,朝中縱便還有一些維護新法的官員,但自知威信不如章惇,多不敢發言了。
不過,並非沒有人站出來,蘇軾便是其中的一個。
從戰線上講,蘇軾應屬於舊派系,和司馬光一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