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蔡昭也給欒奕幫腔,連連勸慰蔡邕莫要斷然做決定,先聽聽欒奕怎麼說。
蔡邕這才按下怒氣,坐回椅子上粗氣連喘。拱了拱手,算是讓欒奕儘管開口。
“蔡公可想讓《鴻都石經》流傳開來?”
蔡昭見蔡邕不願搭話,便替蔡邕回答。“那是自然!”
“奕亦有言在先。若想讓《鴻都石經》廣闊流傳,制書是最佳辦法。蔡公、兄臺是也不是?”
蔡邕緩緩點了點頭。
欒奕接著道:“制書一事花費甚巨,即便採用活字印刷之術,印製1萬冊仍需7萬貫。7萬貫錢不是小數。欒奕自詡家境殷實。仍難以拿出如此鉅款。大漢九州怕是多如我家。即便有也不會將這樣一筆錢財用來制書送人,如此一來豈不等於將如此鉅款投到湖中去。由此,奕敢斷言,絕對沒有人會為蔡公出資印製這批書籍。”
蔡邕又點了點頭,神情落寞。
“那難道蔡公就甘願這樣讓《鴻都石經》沉淪,任由太學門外的碑文隨著風雨磨礪日漸褪色,最終化為虛無嗎?難道蔡公甘願看著離經叛道之註解繼續誤人子弟嗎?若是如此,可謂天下士子之悲,千秋萬代之悲也!”
蔡邕以手抵額,來回揉搓。“不如此,又奈何?”
欒奕答非所問道:“奕知蔡公不喜商賈。不想讓自己的思想精華與買賣有所關聯。在這裡,我等不妨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便以制書一事為例。蔡公制書須得7萬貫錢財,然蔡公囊中羞澀,便向奕借了7萬貫。錢不是白借的,假以時日蔡公仍需還予奕。可蔡公又還不起,那該怎麼辦呢?”欒奕自問自答,“答案很簡單。但凡閱讀蔡公所著之書者,在某種程度上就等於接受了您的教誨,成為了您門下之徒。徒兒替師傅歸還債務天經地義,是也不是?”
蔡邕聽到這裡,耷拉著的眼皮猛地圓睜起來,露出一副震驚模樣連連點頭。暗暗自責:自己怎麼沒有想到這一層。
“奕再換一個角度解釋給您聽。”說著,欒奕從餐桌上取來竹筷數根。從中取出一根,雙手緊握兩斷猛然用力。竹筷應聲而斷。接著又同時握住五根竹筷,再次用力掰折,卻使出吃奶得勁兒咬牙切齒未見寸功。“蔡公可看出什麼來了?”
其實無需多言,從蔡邕的表情欒奕就能看出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欒奕也不等蔡邕作答,便自顧自接著道:“一根筷子經不得人折,五根筷子卻如此堅挺。同樣,一個人拿不出7萬貫,可若是百人千人甚至萬人共同出這筆錢呢?一萬套,平均每套不過7貫而已,大漢有的是家庭拿得出這樣一筆錢。蔡公,您可明白我的意思?”
“你是說?”蔡邕嚥了嚥唾沫,“你是說出7萬貫錢印1萬套書賣給1萬個士子,相當於1萬個士子每人出7貫錢,集結到一起印1萬套書?”
欒奕點頭不止,“然!”
“倒是頗有道理。”蔡邕撫須沉思,糾結不已。身後蔡昭見一向自詡聰明過人的父親竟被年剛8歲的欒奕繞來繞去,繞的暈頭轉向,不由笑出身來。
蔡邕又想了一陣,堅決地說:“如此一說,老夫心中舒服了許多。這豈不等於是天下學子齊心合力,共同為傳揚正解付諸行動了?”
“那是當然!”欒奕輕輕頷首。蔡邕這樣理解也大無不可,每一位出資購買書籍的讀者,都是書籍作者的恩人,其貢獻毋庸置疑。
“那敢情好!”蔡邕不自覺笑出聲來。“既然如此,那便按賢侄說的做。借賢侄錢財來著述,之後再依賢侄意願分享給眾學子。老夫也算了一樁心願。”
欒奕興奮不已,躬身道:“奕敢不從命?”他心裡早就盤算過。蔡邕作為大漢帝國行政中心的經史大家,他著作中所傳遞的資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來朝廷取士的衡量標準。所以,一旦這部書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