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墳塋面前,我看見了一塊小小的灰燼痕跡。摸了摸,灰還沒有完全化進泥土裡,灰質很細,應該是紙灰。那麼,肯定還有人活下來,而且最近來這裡拜祭過!
可是,既然是拜祭,為什麼沒有香頭而只有紙灰?
誰動的手?誰活了下來?為什麼?
當先,最要緊的是,找到活下來的人!
可是,怎樣才能夠找到活下來的人?最近有什麼地方可供居住?或者,活下來的人已經離開這個地方,我又如何尋覓?
我仰天長嗷。
*
'《警世通言》之《石小妹苦心復仇》'
話說漢末建安年間,浙江諸暨一帶,有一書生,姓石,名繡,字子修。這石子修博學多才,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詩書兵學,無所不通。娶妻生二女一子,皆從父學問。幼女名小妹,天資尤其聰穎,聞一知十,不過十二三歲年紀,就已經學了父親七成學問。子修尤喜幼女,常曰:“汝為男子,天下難有與汝爭衡者也。”
時太守聞說石繡名字,專程拜訪,驚訝其才,欲表為孝廉。石繡與家人計較道:“亂世之中,為官者必荼毒百姓。吾不為也。”舉家遷徙至丹徒山中,以避徵召。
俠客風飄絮,時亦遊于丹徒山中。見小妹,大驚,讚道:“女中俊傑也。”授予劍術。小妹學習,未曾有成。
石繡隱居無事,將自己學問整理成書籍,用以教授子女村人。其書凡八本:《農學》、《工學》、《商學》、《天文地理學》、《生物學》《兵學》、《經濟學》、《政治學》。前面幾冊卻也罷了,最後三冊卻是一統江山、治理天下的學問。石繡曾自誇道:“得此三書真昧,天下不難得也。”村人都以為笑話。卻也有相信的,託付孩子交於教育。
內中一子,名劉強,聰明穎悟,不亞小妹。石繡尤喜,悉心教育,一年而有小成。劉強至丹徒市米,偶遇兩人糾紛,當即為之剖析,事事在理,兩人皆服。旁一人見劉強年幼而見識如此,邀請坐談。自稱名孫英。談論半日,道:“果然少年英才也。汝如有意,當薦於將軍為謀士。”劉強告訴道:“小子學習無成,不敢為官,恐師父責罵。”孫英大驚道:“汝師父何人?居住何地?”劉強告訴道:“師父名石繡,隱居在山中。胸中學問,世上無雙。卻不喜愛功名富貴,只以教授嬰兒為樂。”孫英道:“我欲拜訪汝父汝師,可有妨礙?”劉強道:“我父我師,都最為好客。”
孫英帶禮物至山中訪石繡,與之談論。語言投契,石繡亦無意告訴著書一事。那人即求書以觀。石繡深悔失言,支吾而過。孫英亦不勉強。半日告辭,卻又找到劉強,盡問其實。劉強無有防備之心,便一一實告。
孫英去,小妹即告訴父親道:“父親失言矣!我看此人目光閃爍,並非善類。當遷移以避災禍。”石繡以為然,然而急切未得遷移之所。
三日後夜,有蒙面盜匪數百人圍村,要求《兵學》。石繡怒曰:“石繡無才,亦知學問只能教授善類。汝輩狼子野心,如得此書,天下百姓危矣!”就於樓上將書籍盡數燒燬。盜匪大怒,屠村縱火而去。
時石家有地窖,存放食物。小妹、劉強隱匿其中,盜賊未曾發覺。及盜賊去,二人出,見家園盡毀,家人盡喪,大悲。二人挖掘墳墓,埋葬死者,七日未曾休息。事畢,劉強告訴小妹道:“我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又粗疏少謀,以至於為村人帶來此禍。實無臉面再苟且偷生,復仇一事,還望小妹一力承擔。”言畢欲自刎。小妹止之曰:“兄之言差矣!兄既以為此仇當報,那就應承擔責任;況復仇一事,豈是小妹一人之力可成?父親常稱讚你學業過我;難道汝所學文事,就不能用以復仇?”劉強乃悟。兩人遂行乞丹徒城中,欲重逢孫英,明白究竟。數十日無得,劉強遂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