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面的陽城,華雄積極配合,親自帶著西涼兵打頭陣,把那些不聽話的西涼兵都安排到了最前面。
陸誠這邊則是帶兵進攻東面的晉城,兩路兵馬齊頭並進,與北方的趙雲、張遼遙相呼應。
當晉城縣令看到城下的“陸”字大旗之後,幾乎沒做任何抵抗。許褚只是來到城下喊了幾嗓子,城門就直接開啟了。
陸誠策馬來到城下,觀察一番,確認城中是真的投降,並非有詐,便直接帶軍進入了晉城,在進城的城頭之上插上了“陸”字大旗。
接下來的攻城之戰中,有郭嘉負責指揮排程,許褚負責帶人衝鋒陷陣,一路所到之處,望風披靡。
陸誠只需要坐鎮中軍,安排好戰後的安撫工作就足夠了。
說起來,趙雲由於出兵較早,春耕之前便已抵達幷州北方的雁門郡,春耕之時已經佔據了雁門郡的大半區域,並且在雁門郡開始了種田工作。
如今,趙雲與張遼在前面打,田豐與李典在後面處理政務,安排種田,一路按部就班,穩步推進,速度也不算慢了。
自從抵達幷州之後,李典就不再做衝鋒陷陣的工作,轉而搞起了後勤,還做的有聲有色。
陸誠也早就摸清了李典的性格,不喜歡打打殺殺,更喜歡當個文官,也就由得他了。
轉眼便是大半個月的時間過去,陸誠與黃忠一路平推,已經基本佔據了上黨郡全境。
與此同時,張遼、趙雲二人也拿下了太原郡,幷州東部三郡全部落入陸誠手中。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公孫瓚在參加完諸侯會盟之後,深感自身實力弱小,一返回北平郡,就開始招兵買馬,擴充勢力。
潛伏在幽州牧劉虞麾下的遼東暗探和公孫瓚手下的暗探同時發力,進一步激化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
劉虞本就對公孫瓚窮兵黷武之舉十分不滿,再加上暗中有人告密,說是公孫瓚派人暗殺了他派往匈奴、鮮卑各部的使者,導致劉虞對公孫瓚越發不滿,多次要求公孫瓚給個說法,並阻止地方官吏配合公孫瓚擴充勢力。
按理來說,劉虞乃是漢室宗親,又是幽州牧,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對公孫瓚有著絕對的約束力。
可如今正值亂世,漢室傾頹,公孫瓚手底下有兵有將,對劉虞這個幽州牧自然不服氣。
更何況,陸誠這個遼東太守都敢隨意擴充勢力,四處擴張地盤,公孫瓚自然有樣學樣。
原本歷史上,直到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劉虞與公孫瓚的矛盾全面爆發,公孫瓚領兵攻打劉虞,劉虞兵敗被俘,慘遭殺害。
這一次,由於陸誠的出現,公孫瓚想要擴充勢力本就受到了更多的阻礙,再加上與劉虞的矛盾被提前激化,憤而之下,已經決定對劉虞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