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洲,關東軍只有不到二十萬軍隊,至於三十多萬滿洲軍,經過奉天事變後已經證明他們是不可靠的,但是在西伯利亞,還有超過六十萬關東軍精銳,僅戰車師團多達七個之多,其兩個航空軍更擁有超過5000架飛機,但是現在關東軍對滿洲的支援卻像是“添油”一般,只能在局勢危機時,將部分部隊調往滿洲。
“西伯利亞的關鍵在於西伯利亞鐵路,只要中國人願意,他們即可從蒙古出擊,將關東軍主力阻困於西西伯利亞,而那時,數十萬關東軍不僅將失去作用,而且還將陷入沒有食物、補給的境地!”
“最後的戰場應該在集中在滿洲,因為如果那一仗打輸,我們就沒有能力再打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集中力量打最後一仗的原因然後在德國的幫助下,展開和平攻勢。”
他所謂的“和平”是指用任何能使日本保住面子的條件解決問題,而屆時,德國已經擊敗俄國,接近中國邊界,如果德國出面,日本完全可以有條件的,以保住面子的方式結束與中國的衝突。
一聽到“和平”,東條的眉頭便是一皺,他立即打斷佐藤的話說道。
“別再提什麼和平了。如果你我一提“和平”,整個部隊的土氣就會下降。如果我們在滿洲和緬甸以及馬來亞的問題上做出讓步,那麼,士兵們就會想我們會不會在太平洋作出讓步,到那個時候,一切就全完了!”
和平,從去年“密支那事變”爆發後,東京的軍政界一直存在著一種想法,即透過再次媾和避免與中國的衝突,或許在過去,東京根本就不擔心中國問題,既然你們想打,那就打吧,可現在不同,在得到了東南亞、西伯利亞之後,東京的軍政以及工商界最擔心的就是因與中國之間的衝突導致帝國失去這一切。
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達成共識“暫緩宣戰”,一如上次“支那事變”時一樣,選擇一面槍炮說話,一面外交對話的方式,儘管現在局勢遠比最初想象的惡劣,但是無論是東條或是其它人,仍然心存著一絲希望。
“只要新西伯利亞還在我們的手裡,那麼關東軍即便是後路被斷,只要他們配合德國人向烏拉爾山方向推進,最終還是能夠同德國會師,最遲半年後,我們即可同德國會師,而屆時,得到德國的幫助後,他們完全可以在德國的配合和支援下,繼續向滿洲,至少向遠東進攻!”
東條的這個想法,實際上整個日本高層的想法一但日德會師,所有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德國的精銳軍即可對中國造成足夠大的壓力,屆時,中國無論如何都會讓步,即便是再不濟,被迫放棄滿洲,但沒準能夠在保留一些什麼,比如日本在滿洲高達兩百億日元的投資,就是屆時可以談判的,可若是失去了西伯利亞,德國對蘇俄的戰爭就會無限期的拖延,到時候德國有可能會介入日中問題嗎?
隨後左藤告辭,儘管佐藤的建議並沒有完全被採納,但是他的建議卻導致意外的後果。當晚,東條建議杉山參謀總長辭職。東條解釋說,在此“嚴重局勢”下,最好由他本人兼任陸相和參謀總長。次日,東條宣佈解除杉山參謀總長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他還任命海相鳩田繁太郎接替海軍軍令部長永野。這樣,日本四個最重要的軍職便集中在兩人身上。
一得到訊息後,佐藤便興奮地衝進東條辦公室喊道。
“首相閣下,你做得太好了!”
而此時東條已經戴上參謀總長的肩章。東條當上首相以後就發現,日本軍事上受挫,一“大因素”是最高統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