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作為昔日的周室王邑,哪怕周室沒落,也依舊是寸土寸金。
蘇秦口中的“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你以為那是蘇秦感慨昔日生活貧苦?
二頃田即二百畝田,也就是後世的一百畝。
郭田是肥沃的土地,即膏腴之地,兩百畝洛陽城邊的膏腴之地,這分明就是一位富家子弟吐槽家裡的錢還是不夠多。
要知道,蘇秦昔日入秦,穿著的是黑貂之裘,帶著的是黃金百斤,坐的是豪華的車駕。
因為上書求官失敗,才有了“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贏縢履蹻,負書擔橐”的結局。
哪怕周室為秦所滅,但洛陽依舊是寸土寸金的地價,洛陽十萬戶封邑所帶來的收入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陽翟雖然曾是夏啟的都城和韓國的舊都,商業發達,城邑繁榮,也是一塊上佳的封地,但絕對不如洛陽十萬戶。
但到了呂不韋這個層次,區區錢財真的只是身外之物了。
何況呂不韋曾也是商賈,雖不是天下首富,但也是富可敵國的一方鉅富,所以錢財對他的吸引力根本不大。
商賈重利,但也求名。
出身商賈的呂不韋同樣如此,雖然呂不韋的確對大秦和莊襄王、嬴政父子二人的忠心,所以才還權於嬴政,但求名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誰不希望自己在史書上的名聲能更好點,而古往今來,忠臣就是君王們最喜歡的,也是最提倡大臣們學習的榜樣,否則悠悠青史也不會對周公和伊尹的事蹟大書特書。
昔日的呂不韋雖不是天下首富,但也是富可敵國的一方鉅富,錢財對於他來說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所以嬴政給予呂不韋的是無法用錢財來衡量的東西——榮耀!
榮歸故里的榮耀!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呂不韋是衛國帝丘人,但這是祖籍。
呂父在他幼年時便已然舉家遷至陽翟,也是這個原因,呂不韋當年是被人稱為陽翟富商,而非帝丘富商。
對於呂不韋來說,陽翟就是承載了呂不韋早年生活的第二故鄉,封陽翟十萬戶,即是讓呂不韋衣錦還鄉。
“臣,謝王上厚恩!”
……
呂不韋轉封陽翟十萬戶的訊息不脛而走,君臣不和的謠言不攻自破,而呂不韋提議撤去相邦制,恢復兩相制的訊息也轉變了大秦的朝堂。
三日後的朝會之上,嬴政正式宣佈了兩相制的恢復。
秦國以右為尊,雖然恢復兩相制,但朝堂上通常是以右相為尊,右相的權力也高於左相。
“秦王詔,仲父陽翟君呂不韋,功高勞苦,忠心大秦,任右相之職!”
朝堂上,群臣對於蒙嘉口中宣讀的王詔內容並不意外。
呂不韋主動替嬴政分裂相權,嬴政自然不可能令他寒心,否則也不會轉封陽翟令其榮歸故里。
況且,如今的朝堂還離不開呂不韋,無論是誰接替了呂不韋的文官之首的位置,都無法代替呂不韋的作用。
所以,朝堂群臣在意的是左相一職。
左相一職,朝堂上的有力競爭者並不多,唯有三人。
其一便是廷尉令隗狀,其二是御史大夫王綰,其三則是曾經擔任過秦國相邦數月的典客綱成君蔡澤。
為相,不能光看能力,還要有資歷和人脈的支援。
整個大秦,唯有這三人同時符合能力、資歷和人脈這三條要求。
其中最有希望的,倒是昔日為相的蔡澤。
當初蔡澤缺少軍功,此前在秦國南陽郡與楚國貴族周旋,拖住了楚軍一半的主力,雖然並未上戰場,但依舊是一份大功,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