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頗見清涼。群臣人人一身輕軟麻布袍,不著汗跡舒適得宜,神色卻都分外地肅然凝重。
嬴政只聽不說,但定死了伐趙一事,而後任由他們討論伐趙方略,這是秦國朝會很少見的情形,文武群臣都因此而感到到一絲無形的沉重壓力。
與當初剛即位,亦或是初加冠之時不同,藉助青壯派的力量,嬴政手中掌握的力量愈發龐大,這個龐大的國家絕大部分的力量都牢牢地掌控在了嬴政的手中,說話做事自然不像昔日那般小心翼翼,而是愈發展露出那身為秦王的魄力和雄心。
“伐趙,事關重大。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呂不韋對著群臣微微一拱手,旋即攤開手指向張機,“對趙方略之成敗,秦一天下之要害也。唯其如此,對趙之戰便要先明大勢。今次朝會第一事,請洛南君備細申明趙國政情。”
話音方落,眾人便將目光都集中在了張機的身上。
若是從前的文武群臣,也許對於羅網還有幾分輕視。
畢竟歷代羅網的首領,除了張儀以外,甚少同時通曉政事和兵事的,這就導致了在收集情報時出現了不夠專業的情況。
例如打探敵軍人數,最初的羅網可能會去數敵軍軍營有多少帳篷,後來在張儀的調教下有所改變,眾人學會了根據鍋釜、渡河時使用的船隻數量、糧草數量,獨立的軍官營帳數量等方法來判斷敵軍人數。
因而軍方有時候對羅網這個軍事外行提供的情報會產生輕視,而政事上則是更加複雜,所以在群臣眼中,羅網可用,但這個軍政外行提供的情報,只能稍加參考罷了。
但隨著這些年的改進,以及張機上任後的大加培訓,情報的專業性也愈發強了,打探情報的手段也愈發多了,多種手段結合得出的情報也愈發準確。
而此次,張機便事先派出了包括六劍奴和黑白玄翦在內的兩撥天字一等殺手入趙國探查。
“趙國,不足慮也!”
張機贊同此刻以伐趙為削弱趙國的手段,但不支援以滅趙為目的伐趙,不過作為嬴政的心腹寵臣,在眾人面前,還是要站在嬴政這邊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看似起死回生,甚至有實力組織聯軍合縱攻秦,然而,此絕非起死回生,而是身患絕症之人的迴光返照之相!”
(2109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