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媒體曾經評論說華裔移民是模範亞裔,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尊紀守法、循規導矩,他們有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外族難以進入,他們也不樂意主動融入主流文化…… 美國人說不出什麼華裔的錯處和缺點,但是對於華裔的獨特的、為他們不理解的某些理念和生活狀態,他們表現出諸多的猜疑和不滿,因為所以的跡象都表明:華裔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在經歷了美國文化百十年的同化、變異以後,仍然頑強地保持原有的風格。
和別的民族相比,華人總是憂患多於快樂,他們愛存錢、少享受,到美國人家作客的時候,我經常發現他們真的會生活,並且會享受,家庭佈置各有風格,用於享受的物品彼比皆是,應有盡有;而到同樣階層的中國人家去,你會發現華裔身上那擺脫不掉的受苦的痕跡:房子都很大,但是裡面的內容極為簡約,有些人家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因為在許多中國人的概念中,房子是要買的,這是產業,而傢俱等東西就越簡單越好,這是享受,產業一定要有,享受就有些奢侈了。
因此我所認識的華人,尤其是從大陸出來的華人,大多數都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買任何東西,不是用“庫磅”( 一種由商店發放的折扣券) ,就是趁著On Sale(打折)的時候去買;外出旅行度假,如果在住旅館和住帳篷之間選擇的話,他們一定選擇後者,因為那樣更便宜,或者乾脆住在車上,什麼錢都不花,還很浪漫。有些人乾脆就不旅行,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奢侈,花那個冤枉錢幹什麼呢?
穿衣服也是要揀便宜的時候買,季節性大銷假的時候,在服裝店裡轉悠,會遇到很多熟人。好在美國人衣著隨便,中國人也不熱衷聽音樂會或者參加洋人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就無需具備像樣的服裝,一年到頭大汗衫也能對付了;至於業餘生活,除了散步、打牌、到公共球場打球、跑步、到免費游泳池游泳等活動,一切需要額外開支的都取消。其實,在美國的業餘生活可以說是豐富多采,看橄欖球比賽、打高爾夫球、開遊艇、玩划水、冬天到山上滑雪、夏天到音樂廳聽歌劇等等應有盡有,這是近的,遠的還可以到歐洲旅行、去阿拉斯加看海豹或者去非洲看野生動物等,所有這些活動都不受華人的青睞,與其說是沒有興趣,不如說是捨不得錢。
掙同樣的薪水,美國年青人可能把錢都花在享受上了,他們不太介意是否有多少存款,而介意是否享受了生活。我認識一個搞電腦軟體的老美,三十歲單身,年薪掙十五萬,但是他竟然經常兜裡沒多少錢!一問他:錢都幹什麼去了?他說:玩掉啦!冬天去了瑞士、比利時,夏天去巴黎,春天荷蘭有個花展也去看了看,秋天去了夏威夷,所以都花光了。說這話的時候他笑得真燦爛,一點也沒有可惜的樣子。問他為什麼不存一些錢,他說:我還年輕,現在存錢太早了,現在就是要玩,等到玩不動了,再存錢也來得及。
華人可來不得如此瀟灑!人家美國人大學畢業就可以去工作了,他們是公民,沒有身份問題,無需為解決身份問題犯愁,但華人新移民就不同了,透過留學的道路出來,讀了研究生再讀博士,這是每個在美國的華人留學生幾乎都要走的必由之路,為什麼呢?為解決身份,美國移民局給外國人所發放的H1工作簽證是提供給那些需要特殊專長的,美國人幹不了的工作崗位的,那麼如何才具有特殊專長呢,除了高學歷、高技術還有什麼?體育專長的是有,但是那是屬於鳳毛麟角之類,不屬於為數眾多的留學生們可以考慮的範疇,留學生們可以考慮的只有讀書,別無選擇。
這樣從時間上算,一個美國人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就可以工作賺錢了,而一箇中國留學生呢?讀了博士出來,最少也要快三十歲了,再工作等於比人家少賺七、八年的錢,那麼是否工資就比別人要高呢?從表面上看,博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