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是做人做官;口牌都非常好;堂堂正正的真君子;即便是政敵;撇開政見上的不同外對他也是欽佩有加;這也是他德高望重的原因所在;做人做到他這個份上;連敵人都不說他壞話的;也算罕見了。
楊恭仁四十五歲;相貌堂堂;春秋盛年;正是大展宏圖之時;東都上上下下都對他寄予無限厚望;不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也不論是關隴人還是山東人、江左人;乃至域外夷族;都希望他能代表中土的宗室集團把“溫恭仁義”這一政治理念真真切切地貫徹到國策之中;把中土的大一統事業推向一個嶄新高度。這個世界上的生靈需要的是和平;是安居樂業;是幸福安康;而不是分裂和戰亂;不是流血和流淚;不是痛苦和絕望;然而當前的中外大勢;當前中土內部擋者披靡的大改革;與中外生靈們的願望始終在背道而馳;從而導致國內外的矛盾越來越大、衝突越來越激烈
誰能改變這一切?楊恭仁成了希望所在;他的“溫恭仁義”之政治理念就像萬能的“潤滑劑”;從理論上來說;若能在政治上得以充分揮;的確可以減少改革和保守這一核心矛盾之間的劇烈“摩擦”。
李渾對楊恭仁很尊敬;自內心的佩服;兩人雖然年紀相仿;都出身豪門;父輩都權勢傾天;但楊恭仁少年從軍;青年戍邊;捨身赴險義無反顧;中年入閣;更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其文武於略;才智絕;若論功勳;他們這一代人中;鮮有比肩者。相比起來;李渾就是典型的官二代;靠著祖輩的蔭澤、父輩的“遺產”;才獲得了今天的地位和權勢;所以兩者若論及真正的實力;沒有可比性。
一番熱鬧、虛偽的寒暄過後;僚屬和軍官們都識趣地退下;大堂上就剩下了楊恭仁和李渾。
“公;某就直言不諱了?”楊恭仁和顏悅色地說道。
李渾笑著揮揮手;“在觀公面前;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楊恭仁撫須而笑;稍加沉吟後;笑容漸漸消失;表情慢慢嚴肅;“新義公(韓世諤)在哪?”
李渾臉上的笑容頓時凝滯。楊恭仁果然厲害;一眼就看出了伊闕戰場上的要害所在。
李渾遲疑著;猶豫著;思索著;沒有回答。
楊恭仁稍稍等候了片刻;看到李渾並沒有如實相告的意思;於是輕輕嘆了一口氣;追問道;“新義公是否在伊闕口?”
李渾一聽就知道瞞不過慧眼如炬的楊恭仁;不得不勉為其難地點了點頭。
楊恭仁的眼裡掠過一絲悲哀;稍遲;他又嘆了口氣;“公行次下策;是為了西京的代王;還是為了流落在外的齊王?”
李渾馬上意識到楊恭仁對齊王的同情態度;心裡情不自禁地湧出一絲驚喜;但旋即就消散了。楊恭仁是什麼人?此時此刻;他會在李渾面前表達自己對齊王的同情之意?所以只有一種解釋;他確定並理解李渾對待齊王的態度;但他不知道李渾的選擇;因為態度不能決定選擇。
“在觀公看來;某還會有第二個選擇?”李渾毫不客氣地反問道。
楊恭仁眉頭微皺;想了片刻;繼續問道;“某為甚沒有看到武陽公(韋津)?”停了一下;又說道;“他返回東都了?”
“他知道你要來顯仁宮後;不待天亮便匆忙渡過了洛水。”李渾冷笑道;“看得出來;他並不想與你見面。”
楊恭仁微微頷;“武陽公匆忙離開肯定不是為了避開某;而是對公很失望;他對公在伊闕戰場上的不作為充滿了憤怒和無奈。”
李渾也不否認;衝著楊恭仁一攤手;“某說了;某沒有第二個選擇;雖然某的確很想做出新的選擇;但誰都不給某重新選擇的機會;你讓某怎麼辦?”
楊恭仁頗為感慨地點點頭;“如此說來;齊王有了新的選擇?”
李渾看了楊恭仁一眼;忽然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