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上午,陸誠等人剛從地裡回來,就見鍾躍民、鄭侗、寧偉三人,已經等在了知青點門口。
“誠哥,奎勇,你們可算是回來了。我們仨可都等你們老半天了。”
“躍民、鄭侗,你們來之前怎麼不提前說一聲?”
“昨天我們去上工的時候,也沒見你們上工,也沒法通知你們。行了行了,快給我們倒碗熱水。跑了30多里地,肚子裡的食兒都沒了,又累又渴又餓的。”
“合著你們是來蹭飯的,行,麗娟,慧玲,你們去做飯,今天他們三個吃的口糧算我的,回頭我給補上。”
“誠哥,還說什麼補不補的?大家都是知青,串門兒的時候蹭頓飯也是正常的。”
鍾躍民聞言,立刻開始恭維:“這位女同學真是夠大氣,一看就很有涵養,謝謝您嘞。我飯量可是不小,能管飽嗎?”
“那還能讓你們餓著肚子回去不成?行了行了,進屋坐吧。”
老鄉見老鄉,閒話一籮筐。
“躍民、鄭侗,你們比我們早來兩天,那邊是什麼情況?”
“都一樣唄,唯一的區別就是我們那兒男多女少,你們這兒女多男少。對了,知青辦給你們分了多少糧食?”
“一千六百斤,怎麼了?”
“我們的只有八百斤,我說怎麼感覺不對勁兒。就這麼點兒糧食,怎麼可能夠我們撐到麥收的?回頭我就去找村支書常貴,竟然敢剋扣我們的糧食,實在是太可恨了。”
“對,必須找他要回我們的糧食,他要是不給,我們就去縣裡鬧。竟然直接扣了我們一半兒糧食。”
其實,在知青們下鄉之後,各個地方的知青辦,都會給知青們配發半年的糧食。
那些知青們大都沒幹過農活,需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去適應,這半年的糧食,也是為了讓他們度過適應期。
等到過了半年之後,他們就需要跟著生產隊一起勞作,一起計算工分,年底按照工分分配糧食。
同樣是下鄉的知青,不同地方的待遇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被分配在建設兵團或者農場,知青們的待遇就好很多,有食堂,有分配服裝,每年還會安排探親假,報銷來往的車票等等。
至於分到村子裡的這些知青,就只有半年的糧食,過年的時候想要回家,還需要自掏腰包購買車票,甚至村大隊可能還不批假。
而且,就算都是下到村子裡,南北方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
淮河以南的地區,由於糧食的產量比較高,地方的糧食配額也是比較高的,有些地方每人的糧食配額達到了380斤。
像陝北這些地方由於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普通工人的糧食配額,也就是每年300斤。
知青們按照半年的標準分配,每人能夠分配到160斤糧食,已經算是比較照顧的了。
不過,下鄉的知青們都是一些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通常飯量都不小,每人每天一斤糧食,又沒有什麼油水,還需要從事勞動,基本也都是吃不飽的。
像陸誠和李奎勇這樣身強體壯的,胃口就更大了。
很快,飯菜被端上桌,雖然都是最普通的玉米麵窩頭,白菜燉土豆,可鍾躍民、鄭侗、寧偉三人都是吃的狼吞虎嚥。
一旁的李奎勇又給鍾躍民遞了一個窩頭:“你們慢點吃,又不給你們搶。看看你們三個,像餓死鬼投胎似的。”
“可不就是餓死鬼嗎?我們分配的糧食那麼少,每天都是能省就省,勉強吃個半飽,不到下一頓飯點就餓了。更何況,我們今天為了來你們這兒,可是走了30多里地呢。”
說起這些,鍾躍民就是滿腹牢騷。想起之前在燕京的瀟灑自在,鍾躍民還真有些後悔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