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人,他自稱是
崇禎皇帝,他並未在北京煤山上吊,而是透過時空蟲洞到了今天。那時該怎樣鑒
別他?人們肯定會問他生活中的各種細節:貼身太監的姓名、嬪妃的容貌、皇宮
的食譜、早朝時大臣的禮節……如此等等。假如他所說的與歷史文獻中可以找到
的資料全部能互相印證,恐怕我們不得不考慮他說話的真實性了。但假如他的話
矛盾百出,甚至在他的敘述中出現了那個朝代絕不會出現的現代詞彙,則他毫無
疑問是冒牌貨。所以,認定一個人的身份,歸根結蒂還是驗證他腦中儲存的資訊。
法官先生,你們同意我的話嗎?&rdo;
陳法官點點頭:&ldo;繼續陳述。&rdo;
&ldo;現代科學還認為,資訊的本質在於某種締合模式,而不是資訊的載體。比
如說,在這兒透過窗戶,你們能看到&l;陸德築機&r;的霓虹燈,這是一家著名的工
程機械製造企業的名字,這個資訊是由無數電子作用於液晶管而形成的,人們只
會注意其中包含的詞彙含義,或者說是注意這些明暗晶格的締合模式,絕不會去
問;這些資訊是由哪幾個電子所激發。所以說,這種締合模式是超越物質層面的。
同樣,人的身體一直進行著新陳代謝,一些細胞死去了,另一些新生細胞替而代
之。即使是不會分裂增生的腦細胞,它內部的原子也在不停地吐故納新。一言以
蔽之,從物質組成上說,每個人每個時刻都不是精確意義上的&l;舊我&r;。但在相
對流動的物質載體中,惟有其締合模式是不變的,只有這樣,世界上才有相對穩
定的、有特定思想特定記憶的特定的人類個體。這就是我向法庭提出的論點;判
斷一個人的身份時,最關鍵的因素是他所容納的資訊,而不是他的實體。&rdo;
替身先生停下來,觀看法官和聽眾席上的反應。法官們沒有顯露任何表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