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
南線投放的兵員則最多,帕維夫麾下三個軍團共七萬五千人,宇文健親自統領五個燕周軍團計二十二萬騎步兵,統共約三十萬作戰兵員,與唐軍對戰。
而在選擇抵禦唐烏聯軍的戰略地點上卻“沒有最合適的,只能選其次”。
燕周西北三州本是邊州,最堅固的堡壘防線是在三州的邊境,三大軍鎮防線——西邊二鎮防禦歐羅頓;北邊一鎮防禦烏古斯的格索爾大公領,也是有著“鐵血蒼鷹”之稱的前格索爾大公、現烏古斯皇帝寔樓丘的領地。但令人無奈的是,如今敵人已經變成了從東面攻來的唐烏軍隊,最堅固的三大軍鎮防線成了背後的烏龜殼,沒了作用。
宇文健只能將防線核心構建在三大州的首郡城,原本是作為軍事城池修建,城內水源充足,軍事設施齊全,城牆高大堅固,休戰的這半年又進行了加固,並在城外修建了三大營,互為犄角。
三州中,庫蘇州位於泰魯、圖哈二州之間,又處在最西邊的位置,是三州中的最邊州,現在敵從東面來,成了“最內州”了,宇文健權衡後,將“行在”設在庫蘇州的首郡朝格特郡城,新王朝的中心當然是朝格特郡。
但是,據守城池被動防禦並不是上策,尤其在敵方有攻城利器的情況下。而且,守,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弱。只有不斷削弱敵人,戰爭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宇文健是一位有膽略的軍事統帥,提倡“進攻是防守”,這種攻勢性的性格也是他深受燕周皇帝猜忌的原因之一。
他自己成為皇帝后,軍事上仍然看重進攻多過於防守,在作戰會議上並不傾向於守城,而是提出利用燕周軍熟悉地形的優勢,以三個首郡城為據點,在遊殲戰中殲滅唐烏聯軍的有生力量。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正確的戰略,證明了宇文健的軍事眼光和長遠謀略。
從軍事來講,西北三州地廣人稀,即使幾十萬軍隊打起遊襲戰也有廣闊的空間施展,這是條件。其二唐軍很強,烏古斯軍也很強,這兩個強強聯手,實力如何燕周大半江山淪落是讓人悽嘆的鐵證,雖然有歐羅頓和教廷的十五萬軍隊,宇文健也沒有十足信心能在正面戰場打敗唐烏聯軍。宇文健一直在思考戰略戰術的問題,而唐軍的新式武器,給了他靈感。
唐軍的新式“弩炮”,宇文健沒有見到實物,但根據射程也能推斷,那樣的弩炮必定是笨重難以移動的,加上西北地面深雪覆蓋,馬車也難行,即使以重挽馬拉雪橇運送,機動速度也快不了,這為燕歐聯軍的遊殲戰提供了便利。遊殲,是打速度,在高速運動戰中分割敵人,然後聚殲敵人。加上燕周軍熟悉地勢,對於遊襲更多了一分優勢。
現實一點從經濟來講,唐烏聯軍已經佔據燕周大部分國土,富庶區和產糧區在東部和南部,軍械兵工製造是在直隸州,唐烏聯軍打持久戰也有資源供應。而宇文健佔據的西北三州不富,糧食只夠自給自足,兵械打完後還得靠歐羅頓支援,怎麼打持久戰下去?而遊殲戰能在運動中快速的殲滅敵人,還能有效儲存自己。
再者,戰爭打得越久,唐烏聯軍對地形會越來越熟悉,而燕周軍在熟悉地理方面的優勢會越來越小。這相當於致勝因素又被移走了一個。
宇文健只剖析了軍事方面的原因。
歐羅頓軍團和聖殿軍團對這個戰略都不反對,他們也傾向於野戰——配備有法師的軍團,野戰比守城更犀利,法師是最有機動性的大威力弩炮,守城反而是束縛了。
戰略一定,三方軍隊立即調撥,北上南下。
宇文健也沒坐守他的臨時帝都,率領軍團東去,覷機遊襲從中路西進的唐軍。
***
宇文健的戰略定得很好,但唐烏聯軍這邊卻發生了詭異的轉變。
兩軍初以“閃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