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不過,中原戰局慘敗,倉皇遁逃,使得全軍一直籠罩在潰敗、逃亡的沮喪氛圍中,軍心士氣什麼的都跌到谷底。別看人馬眾多,但論起戰鬥力,只怕還不如王伯龍的那支義勝軍。
好在王伯龍戰鬥得力,生生將一支天誅軍偏師圍困在五馬山,使得疲憊不堪、戰鬥力嚴重削弱的大軍免於遭襲的厄運。完顏宗輔對此感到相當滿意,這位河東都統當真是良將,此次南略,整個東路軍中,能取得擊敗天誅軍這般罕見戰績的,唯此一人而已。
完顏宗輔決定,待王伯龍安然撤圍,大軍返回金國後,就上奏朝廷,將燕京一帶的防務,全部交給王伯龍,以之為燕京留守。
完顏宗輔的三萬五千大軍與耶律鐸的五千真定軍兵,合計四萬兵馬,輜重無數,均將一同上路。不過,因為王伯龍那裡還有好幾千人馬在五馬山圍敵,真定這邊也不能全走乾淨了,至少要留下一支部隊,或支援、或保障、或接應。這支部隊不用太多人,但也不能太少,千人隊剛剛好。
南面數百里外,就有一群猛虎日夜兼程。追趕撕咬,隨時會將守軍連皮帶骨吞得渣都不剩。在此危局之下,誰敢留下來接應王伯龍?反正完顏宗輔的逃亡大軍已破了膽,不會有那個金將與軍兵有留下的勇氣,只能看耶律鐸的屬下了。
義勝軍的軍心士氣還算好,勇氣也是有的,否則王伯龍也不會取得這樣的戰績。但問題也出在這裡——王伯龍所率的五千兵馬,是野戰之軍,也就是敢於野戰的精銳。整個義勝軍約萬人,其中正兵四千。王伯龍就帶走了三千。別看耶律鐸手上也是五千兵馬。實際上正兵只有一千,其餘全是輔兵、役夫。這些軍卒守城可以,野戰肯定不行,至於留守的勇氣。也遠不能與王伯龍的精銳相比。
所以耶律鐸糾結了好半天。他總不能把自己手頭那一千正兵留下吧?而且做為一支接應的後勤部隊。也沒必要用正兵。輔兵,膽氣有限,那得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將領震懾。義勝軍裡沒幾個符合這標準啊。
正當耶律鐸糾結難受時,一人挺身而出,為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稟副都統,末將願留下,為都統看好後路。”
說話之人,正是謀克孛堇阿疏。
及時雨啊!耶律鐸大喜過望,阿疏是女真人,又是謀克之職,絕對可以擔當此任。難得阿疏挺身而出為之分憂,耶律鐸歡喜之下,當即勾抽二百正兵與八百輔兵歸其指揮,同時留下一批軍資。隨後更任命阿疏為真定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在王伯龍回師之前,全權處理真定城軍政事務。
“阿疏,你還有什麼要求?可以一併說出。”對於肯在這關鍵時刻站出來的將領,耶律鐸也絕不小氣。
“副都統安排甚好,阿疏沒有別的要求,唔……”阿疏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有話就說,你是女真漢子,何須學南人扭捏。”
“末將想問那五百三十餘名天誅軍俘虜要做何處理?”
“副元帥之意,欲在啟程之前,盡數斬殺祭旗,同時振奮軍心。你問這個做什麼?”
五百三十餘名天誅軍俘虜,均為當日封龍山之戰時,被王伯龍包圍擊潰之補充師與浮山旅戰士。由於是陷入重圍而不是正面激戰,所以小部分戰亡,大部分被俘。而被俘軍兵中,大半是浮山旅的兩個營士兵。
俘虜在什麼時候都是不安定因素,王伯龍雖然包圍了補充師,但並不佔絕對優勢,他根本沒有能力吃掉五馬山上的補充師三千將士,只能勉強圍困擋住而已。所以,王伯龍也沒敢把這幾百俘虜放在大營中,生怕出岔子,而是派一支人馬將之盡數押回真定,關押在府衙內的大牢裡。
完顏宗輔曾經提審過這批俘虜中的部分軍將,失望地發現,他們抓來的,不過是天誅軍的三流部隊,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天誅軍的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