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美日的互不相信,這是他們同盟關係的利益與力勢勝過道義的體現。而從日本民眾那裡,我們更能看到這種不平衡,日本人雖不像韓國人那樣隨時可能將民族自卑透過激烈的行動表現出來,在其低調、踏實的下面,隱藏著一個顆不平的民族心,越是低調,越是裝著不在意,越是可怕。咬人的狗不叫,日本歷史上,這樣對付過美國,也對付過中國。
歷來美國對華關係,這種兩種狀態都有。長期以來,中國力量一直很薄弱,毛時代,鄧時代,甚至江時代,在力量對比上,都不足以讓美國不得不刮目相看。但毛時代的勇氣和頑強卻有效地彌補了這種不足。其實力量,從來就是物質實力與精神實力的組合。中國歷史上的湯克夏,武王伐周,都是力量不足而勇氣過之,綜合力量勝過對方的情況下取勝的。由於中美關係由對抗為主轉移到合作為主,因而鄧時代與江時代在對美關係上,便少了一些勇氣,讓美國人習慣了基於力量上的巨大差距而形成的國家比較認知,即中國雖然不是朋友,但也不是當前的敵人,對中國,主要側重於*與臺灣方面。中國方面,也習慣了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即便這種霸主對中國並不是完全的,但在這霸主面前,無論是利益與力勢,還是心志與情性,都是基本認可和習慣的。
2000年以來,特別胡時代以來,中國國力在各個方面顯著增強,而美國忙於反恐,深陷兩場戰爭,國內經濟日漸疲軟,財政赤字,對外債務都不斷加大,在布什第一任期結束後,美國發現,中國突然強大起來了,上合影響力逐步加大,中非論壇上,一來就來了四十多國國家元首,經濟上,更是步步走高。真是“三日不見,已非吳下阿蒙。”這時,美國就不習慣了。於是便有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爭論。如今,美國對自己都還是那麼自信,在談到中國,無論是經濟、軍事、科技、國際影響力,還是文化、意識形態,雖然承認中國是大國,但還是覺得中國與美國遠不如。最近看到,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的一番言論,說什麼,中國造不造航母,美國就不會改變在亞太的戰略,還說什麼,要中國說明快速發展軍力的意圖。這就是這種慣常思維,總以為,美國是世界的老大,又是亞太的老大,你中國再怎麼發展,我還是老大,你還得要給我彙報彙報,別讓我這老大蒙了。
說實話,中國的雄心,是中國人的都知道,按官方的說法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間的說法,重回漢唐。意圖還不明顯?就你美國不懂?什麼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什麼叫重回漢唐?造幾艘航母算什麼?中國再發展什麼厲害的武器武備,也不為過。如果美國人還不懂,那麼,代替你美國,總明白了吧!而這世界,也只有中國有這個雄心,有這個底氣。論人口有人口,論地理,有地理,論文化有文化,論智慧,有智慧,關鍵是中國人自強不息,忍辱負重和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拼博進取的精神,讓美國人不得不另眼相看。當這種另眼相看,及其產生的不安、疑慮與恐懼,與美國長期作為世界霸主而固有的自尊自大和其浮淺歷史、雜牌種族而產生自卑,就會讓美國人心理失衡。
五、習慣同行吧!(2…5…2)
於是對中國的複雜心理就產生了,一方面是害怕中國強大,他們也知道,中國強大起來,就不是一個區域大國,絕對是像前蘇聯一樣的超級大國,即便美國不會被替代,但二個超級大國,對美國來說,可以接受,但滋味不好受,最好是沒有。因為,這樣,美國必然把現有的一些利益忍痛讓給中國。這於他們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於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就主張進行遏制,如果能成功把中國遏制在區域大國的範圍內,那麼,美國就會穩做老大位置,也不會再經歷以前美蘇爭霸的惡夢。於是在這種遏制思維下,在軍事上,依然對中國以島鏈圍阻為主,以為只要鎖住這條蛟龍,天下就還是美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