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後來先是投降了北魏權臣爾朱榮,又在爾朱榮死後投降了東魏的權臣高歡,併成為東魏的頭號悍將。
高歡死後,他的兒子北齊皇帝高澄忌憚候景的權力過大,開始想收回候景的兵權。而候景則只願聽命於高歡。根本不屑於繼續做高澄的手下。乾脆先下手為強,起兵叛亂,卻被高歡早早安排好專門對付他的剋星慕容紹宗所擊敗,只帶了八百人逃到南梁。
當初候景向蕭衍投降時,還是北齊的司徒,定州刺史,屬下有河南地區的十三個州郡。蕭衍也是看中了這塊地盤才會接納這個反覆無常的叛將,還派出自己的侄子蕭淵明去率軍接應候景。
結果不僅候景本人被慕容紹宗打得大敗(當年候景的兵法還是跟慕容紹宗學的。看來師父當年留了幾手,這時候派上大用場了),來接應他的蕭淵明也當了俘虜,候景帶了八百殘兵逃到了淮南的壽陽地區,而蕭衍也封他為河南王,讓他在此休養生息,候景所需的兵餉軍械,全部按他的要求供應。
蕭衍一邊養虎為患,一邊縱容著自己的親屬們橫行不法,到了晚年的梁武帝。慈悲心腸只用來對付象候景這樣的絕世惡人,或者是自己的親屬子侄。而這些被驕縱的皇親國戚們卻是橫行不法,欺壓百姓。
加上蕭衍的太子早死,繼承人一直不明,蕭衍分派到各地的兒子們一個個都心懷異志,南梁帝國危機四伏,只需要一點火種,就能引起燎原的大火。
點燃這個火的就是候景,他在壽陽招兵買馬,又恢復了元氣。這時候南梁和北齊開始談判講和,候景心中不安,派了個假使者冒充北齊使臣,去建康見梁武帝蕭衍,假裝提出要用被俘的蕭淵明換取叛將候景。
而蕭衍大概也是覺得沒了河南的候景已經沒了利用價值,居然一口就應承下來,候景聽到這個訊息後,氣得咬牙切齒,當即便起兵謀反。
由於南梁承平已久,加上候景洞察南朝內情,打出了討伐貪官汙吏的旗號,吸引了大批被皇親國戚們欺壓凌辱的百姓從軍。
蕭衍的侄子兼義子蕭正德這個帶路黨臨陣倒戈,接應候景的部隊渡過長江,南梁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蕭繹和益州刺史蕭紀這兩個蕭衍的親兒子卻遲遲按兵不動,終於導致了候景在起兵七個月後攻下建康。
候景縱兵大掠,將繁華的建康和揚州付之一炬,而蕭衍也被關進臺城皇宮,活活餓死,以王家謝家為代表的江南世族百餘家,都在候景攻破建康後的大屠殺裡幾乎全部被滅門。
雖然候景後來被名義上屬於荊州刺史蕭繹的王僧辯和陳霸先聯手擊殺,但他掀起的這場動亂卻折騰掉了南朝最後的一點精華,整個南朝從此以後一直到南陳滅亡,都再也沒有恢復到以前的國力,只能一步步地被北朝肢解和滅亡。
蕭衍在死前,曾經嘆息過:“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夫何恨?”可見這位曾經的一代雄主對他因晚年的昏庸老朽,暮氣沉沉,寵信奸邪,引狼入室而失掉天下,仍然沒有一點應有的覺悟。
蕭衍死後,候景在摧毀了整個江南地區後也兵敗身亡,可是南梁宗室間的你爭我奪卻還沒有結束,這就要從蕭衍的繼承人問題說起。
蕭衍早年無子,過繼了他的那位好六弟蕭宏的三子蕭正德作為自己的義子。可是後來蕭衍當上皇帝后,生起兒子卻如同尿崩,除掉蕭綜這個白眼狼以外,一口氣生了七個兒子,最後讓自己的長子蕭統當了太子,從此蕭衍多少覺得對不起蕭正德父子,這大概也是蕭衍一直對蕭宏無原則地寬容與忍讓的主要原因。
蕭統繼承了蕭衍的文人基因,在文學上極有成就,才高八斗,五歲的時候就遍讀五經,過目不忘。
可惜天妨英才,蕭統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和妃子游玄武湖時,盪舟落水,救起來的時候腿受了重傷,很快就死了,死後諡號昭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