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向紮營。
伊闕戰場上;官軍對叛軍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
樊子蓋、楊恭仁和崔賾準備離開蒯鄉回城;新的命令將在子夜前下達;明天伊闕戰場就只有右驍衛將軍李渾一個人戰鬥了。
就在這時;越王急令;河內、滎陽均有急奏;速回皇城。
。。。
第四百四十七章 東都的疑惑
河內郡主薄唐煒並臨清關令再次越級報奏;臨清關所在的新鄉縣亦越級報奏;河內郡府的報奏姍姍來遲;但終究還是來了;並呈送主薄唐煒、新鄉縣及臨清關告急文書;所有訊息證明;禮部尚書楊玄感、左御衛將軍李子雄、武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務趙懷義等一大批軍政官員;於六月初三日在黎陽舉兵謀反;黎陽就此失陷;永濟渠就此中斷;南北運輸大動脈就此斷絕;東征戰場及北疆邊防就此失去了糧草輜重的支撐。
滎陽太守郇王楊慶緊急報奏。
延津尉於初四日黃昏接到大河對岸延津關令的報警;說初四上午河內郡主薄唐煒強行接管了臨清關;並下令關閉臨清關;斷絕了永濟渠;原因是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舉兵謀反了;接著唐煒又派人強行接管了延津關;關閉了津口;斷絕了連線大河兩岸的水上通道。
這條水上通道是連線滎陽和河內的官方通道;不但是運輸通道;也是驛站傳遞通道;必須保持日夜暢通;沒有特殊情況兩郡皆無權關閉;否則東都要追究責任的;但訊息傳到郇王楊慶手上後;這位宗室大臣首先想到的不是一條津道斷絕的後果;而是永濟渠斷絕的後果;這裡面牽扯的勢力太多、利益太大;所以他必須弄清原委;不能隨意報奏;以免捅出不可收拾的“馬蜂窩”。
但就在這時;坐鎮浚儀城的滎陽都尉崔寶德急報;白髮賊的軍隊突然從通濟渠一線急速後撤;並從濟陽方向渡過濟水;沿著黃河故道火速北上;極有可能進入大河一線。崔寶德從各渠道打探來的訊息分析;白髮賊突然撤離通濟渠北上大河;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齊王出動了;齊王穩定了齊郡局勢後;馬上西進中原剿殺白髮賊;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黎陽的楊玄感出動了;渡河支援白馬城;進入大河南部剿賊;迫使白髮賊不得不集中兵力於大河一線對抗楊玄感
楊慶當即預感到黎陽出事了;河內郡主薄唐煒的訊息可能是真的;楊玄感可能舉兵謀反了;而楊玄感謀反後的首要目標肯定是東都;東都危機轟然爆發;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齊王楊喃藉機殺進東都;那局勢就徹底失控了。
楊慶很謹慎;還是決定緩一緩再奏;因為不論是楊玄感謀反;還是齊王西進;都是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大事;不能胡亂猜疑;必須拿出絕對證據。楊慶當即急書東郡郡府和濟陰郡府;詢問兩郡局勢。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他的書信送出去不久;東郡郡守獨孤延壽和濟陰郡守韋保巒的書信就先後送達滎陽。
東郡郡守獨孤延壽並沒有被叛軍困在白馬城中;而是先一步撤到了白馬山上。白馬山與黎陽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所以獨孤延壽理所當然向楊玄感求援;雙方保持著密切聯絡。然而;初二日;雙方聯絡中斷了;初三日獨孤延壽看到有大量叛軍渡河;且沒有遭到楊玄感的阻擊;當即意識到黎陽出事了;隨即派人喬裝白馬觀的道士下山打探;結果聽說楊玄感舉兵謀反了。獨孤延壽驚疑不定;沒有證據他不敢奏報東都;考慮到楊玄感若如果謀反了十有**要打東都;而打東都就極有可能取道滎陽;於是十萬火急報警滎陽;說最近謠言滿天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請郇王楊慶小心防範。
濟陰郡守韋保巒也是十萬火急報警;初四日彭城太守董純部署在泗、菏一線的軍隊全部進入了濟陰郡;並沿著菏水兩岸急速推進;不出意外的話;五天後他們將抵達通濟渠。另外韋保巒還從濟北郡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