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政局和越來越惡劣的南北關係。
從樊子蓋的立場來說;他當然不願意看到二次東征的失敗;所以他要竭盡全力幫助聖主實現一箭雙鵰之策;也就是說;他要想方設法延緩黎陽舉兵的時間;而目前局勢下;他已有把握堅守東都;有了這個底氣;他也就能控制東都局勢;就能把西京對這場危機的“推波助瀾”限制在可控範圍內;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加強大河天險的防守;以增加楊玄感攻打東都的難度;迫使楊玄感不得不延緩舉兵時間;而眼前他能動用的力量只有秦王楊浩的河陽都尉府了;只要秦王楊浩把河內諸鷹揚和地方武裝緊緊抓在手上;就必然能給黎陽的楊玄感以嚴重威脅。
崔賾突然意識到;樊子蓋“堅守東都”的策略已經改變;不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是利用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把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都投到京畿防線;比如利用韓相國的叛軍把右驍衛將軍李渾推到了京畿南線;利用軍政兩界的激烈衝突;把河南贊務裴弘策推到了京畿東線;利用關隴人和山東人的矛盾;迫使崔氏以交出越王府來換取鮮卑人的支援;現在又利用黎陽的威脅;脅迫崔氏把秦王楊浩推到這場危機的最前線。
樊子蓋的“積極防禦”看上去很不錯;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借力打力的政治手段;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他在利用對手;對手何嘗不是在利用他?只待局勢突變;“積極防禦”就有可能演變為全線潰敗;到那時就悔之莫及了。不過崔賾為了控制東都局勢;目前必須維持與樊子蓋的合作;否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旦讓元文都和八姓勳貴控制了東都局勢;那風險就大了;誰也不敢保證鮮卑人在關鍵時刻不會臨陣倒戈。
崔賾仔細權衡後;斷然做出決策。
崔賾把當前東都政局向越王楊侗做了詳盡分析;各大勢力都在“各顯神通”;就連越王府都“三足鼎立”;目前他已經失去了對越王府的控制;對東都局勢的控制;所以越王楊侗必須加強自身力量;必須聯合宗室力量以維護自己在東都的至高地位和絕對權力;否則控制不了局勢;東都更有覆滅之危。
越王楊侗接受了崔賾的建議;“孤向哪位宗室求援?”
崔賾舉薦了兩位宗室大臣;這兩位宗室大臣都是越王楊侗的皇叔;一個是吏部侍郎、觀國公楊恭仁;一個就是河陽都尉、秦王楊浩。
楊恭仁是觀王楊雄的兒子;因父親病逝;“丁憂”在家;為父守孝;依律依禮都不能在守孝期間復出;當然若聖主下旨奪情起復那就另當別論了;還有就是危難之刻必須挺身而出甚至捨生取義;這是大義;安身立命之本;無可指責。此時東都危機;國祚有難;做為皇族世子;宗室大臣;以丁憂為名躲在家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就不對了;所以只要越王楊侗登門相請;做為當今宗室中堅力量;在軍政兩界都享有盛譽的楊恭仁;必然挺身而出;責無旁貸。
至於秦王楊浩;因為身份過於敏感;又曾被變相囚禁多年;在軍政兩界毫無建樹;無論是功勳還是威望;都無法與楊恭仁相提並論;關鍵時刻他根本給不了越王楊侗任何幫助;所以此刻崔賾的極力舉薦;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越王楊侗雖然年少;但畢竟在禁中長大;耳濡目染都是政治博弈;再加上對宗室的瞭解;所以他馬上領悟了崔賾的用意。崔賾名義上是讓越王聯合宗室力量以自保;實則是為了保護秦王楊浩;保護他崔氏的政治利益。
越王楊侗能夠理解崔賾的良苦用心;而且他也很同情叔父楊浩的悲慘遭遇。楊浩年少時父母雙亡;在囚禁中長大;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為生存而苦苦掙扎;這哪裡是風光無限的皇世子;根本就是刑徒中的刑徒;生不如死;但即便如此;還有很多人處心積慮利用他;要榨於他最後一滴血液;要踩著他的屍體攫取最大利益。